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
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以下简称“50人论坛”)即将举办之际,中国新闻社、解放日报、文汇报陆续推出专题专栏。
采访中,多位创新创业青年代表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自身经历谈了想法体会。他们表示,时不我待,一定要努力奋斗,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科技强国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
突破技术壁垒实现自主可控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我们青年一代,要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这是对我们新兴领域的开拓者和创新者的最大鼓励!”
4月29日晚看到新闻报道,上海艾尔温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雨卿倍感振奋,“我们要把科技报国志与民族复兴梦同频共振,迸发出行业突破的创新伟力。让一代一代人的创新接力,变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动注脚。”
艾尔温的全球首创产品——零下196℃全自动深低温存储系统,不用运输液氮槽罐和定期补液,只需用成本更低的电即可长期稳定维持超低温环境,在平原地区能减少90%以上的能耗成本,在高原地区解决了液氮液压不够问题,实现了过去高原地区无法长期存储生物样本的难题。
“高端科研仪器设备是国之重器,我们希望通过努力,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壁垒,实现国产仪器自主可控。”韩雨卿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蛋白、核酸、细胞、模式生物等生物产品研发、检测及科学实验研究持续快速发展,低温相关科研仪器作为生命科学领域基础设施与工具,在生命科学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储存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2020年艾尔温成立,以尖端低温技术为核心,从事实验室/生物样本库设备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将自主研发的制冷、导冷和绝热技术有效结合,打造生物样本存储、冻融、运输全生命周期的国产设备矩阵。公司从2022年起每年业绩呈三倍增长,累计销售额过亿元。研发投入占收入比连续四年超20%。
更重要的是,艾尔温的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生物样本存储的痛点,研发出多款技术参数世界首创的创新产品,还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涵盖低温技术、光学技术、智能控制系统、低温材料等领域,带动国内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关关难过关关过。”韩雨卿一直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以研发为例,产品的使用者专业是生命科学、材料以及医学领域,产品的开发者学的是物理、光学以及低温专业,供需之间难以有效对接。
作为企业负责人,韩雨卿把自己比作“翻译”,通过学习专业知识、转化、深挖,匹配各方需求点及背后技术路径,推动研发向前。如今,无论是“从0到1”的技术推进,还是“从1到10”的精益制造与批量化生产,企业正在一步一步推进,产品已经在全国多家单位落地应用。韩雨卿坦言,企业面临的挑战会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但扎根上海给了她很大的信心。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产学研落地项目,艾尔温的成长轨迹刻着鲜明的“闵行烙印”。企业初创期即入驻“大零号湾”科创基地,2024年产能扩张,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专班72小时内完成场地匹配,15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从签约到投产仅用45天。
“上海是座包容性非常强的城市。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我们需要强大的技术人才支撑。”韩雨卿介绍,“我们可以整合高校等高精尖的产学研资源,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快速找到渠道或路径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上海“敢为人先”的城市品质,让越来越多实验室和医院愿意使用颠覆性产品。
韩雨卿一直很喜欢上海“热带雨林”般的创新生态,她展示着企业“成绩单”:数十项发明专利构筑技术护城河,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许可、CE认证、商务部ODI认证等打通出海通道,产品进驻瑞金医院等国内顶级生物样本库。
“我就是想做一家有价值的好公司,做出好产品,提供好服务。”她说,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跑好历史接力棒,争做创新生力军,在科创领域贡献新时代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用科技创新助力中国智造
2021年,马道林决定回国、前往上海交通大学任教的时候,在他所深耕的视触觉领域,全球顶尖人才主要来自MIT研发Gelsight/Gelslim的两个实验室,少有人选择回国创业。
3年后,马道林成立千觉机器人公司。之后不到一年,千觉机器人已经获高瓴资本领衔的天使轮投资,为智元机器人公司提供触觉感知解决方案,与宁德时代合作在实验室里开展了用机械手装配电池的概念验证研究。
在外界看来如“坐火箭”般的发展速度,在马道林看来,时间却总是还不够,还不够。AI时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真正投身于创业中后,马道林越发感受到向前走的推力。
恰逢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勉励青年创新人才为国效力,马道林也深感振奋。“面对‘人工智能+’的时代命题,我们将继续全力以赴、迎难而上,用科技创新助力中国智造,推动中国具身智能的全球竞争力提升。”马道林说。
“创业最核心的事情是,你要能找到真的需求。而真需求是可以被无限细化的。”马道林说。在真正决定创立千觉机器人之前,他对触觉传感技术的判断是,这一技术的成熟度已经很接近商业化的要求了。但从深耕实验室的学者,到面对真市场的创业者,应用依然是他首先要跨越的第一道门槛。
如今,作为青年创业者,他对自己的要求是,要能将需求细化到具体的企业、部门,让产品的成本和应用能真正地服务于落地的要求。
“目前我们的技术一方面计划应用于工业生产,另一方面则是服务于人形机器人。”马道林坦言,在当下,人形机器人虽然是创研的热潮所在,但距离真正进入市场推广阶段,可能尚有距离。将触觉传感技术运用在工业生产中,配合更广阔的市场需求,能让初生的创业公司两条腿走路,在长久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生存下去。
空间、人才、产业,这是马道林心中在上海创业最显著的三方面优势。
马道林说,从有创业的想法,到最终公司的落地,自己都感受到了交大校方的支持和鼓励。他举例说,在项目申报审批阶段,会有专门的行政人员协助申请;在审批通过后,则会获得一定投融资的支持。
“我们团队的核心员工是交大的,而且因为离交大很近,交大学生也很乐意作为实习生、作为创业的新进骨干进入我们团队,这都是一些隐形的支撑资源。”马道林说。他的创业团队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因为我们在做的是一件很新的事情,创新是一种本能的需求。”马道林说。对于一个新生的创业团队来说,成员有足够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是最重要的事情。
除去产业政策与人才方面的支持,生活在上海,马道林也感受到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透明的营商环境所能释放的红利。“上海是金融中心,我们获得投融资的机会可能会更多一些。”马道林说,借助投资人提供的一部分支持和牵线,千觉机器人也得以同更多企业合作,进一步打磨自己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在这位青年科学家看来,企业选择在哪里扎根、成长,最终遵循的一定是理性逻辑。“确定自己投身方向的时候,你需要站在更长远的时间点去考虑这件事。十年甚至二十年后,如果不做这件事我会不会后悔,这是我的价值判断标准。”马道林说。
人工智能赋能时尚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作为一名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创业者,我深受鼓舞。”上海抖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顾莹樱说,“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我要努力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助力时尚产业走入人工智能新时代。”
早在2007年,还在浙江大学读书的顾莹樱就和几位同学一起,研发了大型网页游戏“魔力学堂”,风靡一时。
初次创业成功后,顾莹樱又敏锐地察觉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创立“穿衣助手”“ICY全球设计师平台”。之后,她将目光瞄准了人工智能,于2023年开始研发iMuse.AI智能服装设计软件,这也是中国首个专注于服装设计的AI软件。去年9月正式推广后,该软件已获得众多服装生产企业的青睐。
点开软件页面,进入成衣设计工作台,只需上传相关服装和素材照片,就能轻松实现“找爆款”“找创意”“改设计”“换风格”。“以往一位服装设计师完成一组系列设计,可能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现在交给人工智能,全系列设计只要一小时,而且每款都是原创。”记者注意到,再次上传相同图片后,生成的新衣服和之前有明显区别,并不重复。
目前,顾莹樱已经和深圳、杭州、厦门、嘉兴等多地的服装产业带和行业协会达成紧密合作,共同打造“AI+产业示范园区”。顾莹樱希望,通过这款软件,能够让创意无限,让设计高效。
在顾莹樱看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快速发展,是服装行业摆脱当前困局的一个好机会。“我认为,一位设计师加上AI,就可以成为跨品类、跨风格的全能型设计人才。”顾莹樱说,借助这款软件,一位设计师就可以完成连衣裙、毛衣、羽绒服等的各种款式、各种花型甚至IP图案的设计工作,预估能降低50%左右的人力成本。加上可以进行虚拟研发和虚拟订货,可以减少70%左右的研发成本。
她认为,未来各行各业都要学会和AI协同工作,“这就像电脑一样,现在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几乎都离不开它,但放在30多年前是很难想象的。”
人工智能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作为全国首个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载体,“模速空间”成立约一年半,已集聚了超过100家大模型企业在此办公,带动周边落地200多家AI企业、100余家投资机构。
顾莹樱认为,上海需要立足产业优势,重视行业AI应用的研发,将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嵌入金融、医药等优势产业中,在新时代打造新的产业优势,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新兴科技公司频频出圈,外界对杭州这座城市的观察与讨论达到空前热度。
杭州为什么能够吸引到这么多科技企业前来创业?杭州对这些企业的迅速成长又提供了哪些帮助?
今年大赛一个亮点,就是设置“以投代评”方式,发挥市场筛选优势。
加大创业融资支持,鼓励降低创业担保贷款门槛,扩大贴息支持范围,提高额度上限。
尽管不是每个科学家都能成为CEO,但应该鼓励人员和资本的整合,找到科学研发和市场需求的“连接点”,并对青年科学家创业给予充分支撑,给予他们和企业、和资本对话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