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调、冰箱、洗衣机、厨电等领域,美的和海信是竞争对手。但在昨晚,美的集团(000333.SZ、00300.HK)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与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罕见同框,见证美的集团与海信集团战略合作的签约。
从目前透露的信息看,双方将在AI智能体的应用、全球产能布局、智慧物流等方面合作。有意思的是,两位今年同时上榜福布斯“中国杰出商界女性100”的美的、海信高管——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FO钟铮、海信集团副总裁兼海信家电(000921.SZ、00921.HK)董事长高玉玲代表双方签约。
首先,在物流上,双方有合作空间。美的集团旗下的安得智联准备在香港分拆上市,安得智联未来将发展为独立第三方的物流公司,需要积极开拓美的集团之外的其他大客户。海信集团的大家电业务稳健发展,无疑是安得智联潜在的优质客户。
而站在海信家电的角度看,目前家电行业的竞争加剧、价格战更加激烈,除了降低生产制造的成本,还要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美的集团和安得智联“统仓统配”的模式,是行业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零售商卖货之后,商品由厂家的仓库直接配送到用户家里,减少零售商的仓储、物流费用,实现“用户直达”,使整个供应链降本增效。
曾有多位国内家电经销商告诉笔者,在其收入中,前四大品牌分别为美的、海尔、海信、格力。美的集团有白色家电、小家电业务,产品线丰富,且近年在供应链效率提升方面积极变革,其去年收入4071亿元,其中智能家居业务收入2695亿元。海信集团的黑电、白电业务近年均稳步增长,其去年收入2022亿元,其中做黑电的海信视像(600060.SH)收入585.3亿元、做白电的海信家电收入927.46亿元。
和海尔、格力等竞争对手相比,美的与海信的合作空间更大。因为海尔智家(600690.SH、06690.HK)也有自己的“日日顺”物流业务,且在全球市场的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大白电业务上领先,而格力电器(000651.SZ)则是全球分体空调行业的龙头,海尔、格力分别与美的在大白电和空调领域争夺“第一”的位置。更何况,海信家电的前身是科龙电器,科龙电器2005年被海信集团收购,目前海信家电的总部与美的集团一样,都在佛山市顺德区。有意思的是,贾少谦曾从海信科龙副总裁升任海信集团总裁,他与方洪波均在顺德成长为知名的职业经理人。
奥维云网(AVC)的数据显示,2025年截至5月4日,在国内线下渠道,格力、美的、海尔、海信为空调销售额的前四名;海尔及旗下卡萨帝、容声(海信旗下)、美的为冰箱销售额前四名;海尔、小天鹅(美的旗下)、卡萨帝、松下、西门子、海信为洗衣机销售额前六名。业内人士预计,在美的与海信合作之后,其它竞争对手有可能也会寻找多种形式的竞合机会。
除了物流业务,美的与海信在全球产能布局上,也有协同的可能性。面对风云变幻的贸易环境,进一步开拓更广阔的全球市场,是美的集团和海信集团共同的战略选择。近年,美的集团在南美洲、东南亚、埃及、欧洲等地扩大海外工厂的布局,海信集团也在墨西哥、东南亚、埃及、南非等地扩大海外工厂的布局,双方在海外生产协同、订单交付等方面存在合作空间。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家电机器人化成为趋势,AI智能体在家电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海信集团的电视业务很强,而美的集团没有电视业务。今年3月,海信电视融合 AI 技术,推出了18 个AI 智能体,这些智能体通过 AI 算法可实时分析用户使用场景,提供个性化服务,电视在AI时代成为智能家居生态系统中心之一。美的集团正在推进家电机器人化,其智能家电也可以与海信的AI智能体合作。
在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家电分会秘书长周南看来,美的集团与海信集团有合作的基础和合作的空间。之前,美的集团收购了东芝的白色家电业务,而海信集团收购了东芝的黑电(彩电)业务,如何一起用好东芝品牌,双方需要协同。而且,双方也是优势互补,海信在黑电、显示及芯片等业务上做得好,美的在白电、智能制造、物流、数据等业务上有优势,双方可以合作创新。
目前,中国家电行业在全球市场逐步迈向引领的位置,美的集团、海信集团都是中国家电行业里在国际化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企业。在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下,双方抛弃低层次的“内卷”,转向高层次的“竞合”,顺应了时代潮流。中国家电龙头企业未来在全球市场,将从竞争走向竞合。
目前在贸易环境变数增多的情况下,美的通过收购欧洲品牌Teka加大在重点市场投入是个适时的选择。
1650年,南明政权派出的使团由卜弥格和郑安德肋组成,试图向罗马教皇寻求军事援助,历经九年穿越三大洲三大洋。
全球化的分裂与重组,并未终结全球互联,反而带来了更复杂的、多层次的网络化结构。新体系中,美元依旧重要,但将不再唯一。
驱动贸易战的底层思想是把美国利益从世界格局中割裂出来的“美国优先”思想。但这种美国优先的想法实际和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的地位有根本性的冲突。
未来收购的计划,会从产业链整合、产品技术、品牌渠道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