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对手到盟友,美的、海信联手,家电行业竞合潮来了?

第一财经 2025-05-08 16:46:09 听新闻

作者:王珍    责编:刘佳

中国家电龙头企业将从竞争走向竞合。之前,美的收购了东芝白电,海信收购了东芝黑电,双方有合作基础。

此图来自美的集团微信公众号

在空调、冰箱、洗衣机、厨电等领域,美的和海信是竞争对手。但在昨晚,美的集团(000333.SZ、00300.HK)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与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罕见同框,见证美的集团与海信集团战略合作的签约。

从目前透露的信息看,双方将在AI智能体的应用、全球产能布局、智慧物流等方面合作。有意思的是,两位今年同时上榜福布斯“中国杰出商界女性100”的美的、海信高管——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FO钟铮、海信集团副总裁兼海信家电(000921.SZ、00921.HK)董事长高玉玲代表双方签约。

首先,在物流上,双方有合作空间。美的集团旗下的安得智联准备在香港分拆上市,安得智联未来将发展为独立第三方的物流公司,需要积极开拓美的集团之外的其他大客户。海信集团的大家电业务稳健发展,无疑是安得智联潜在的优质客户。

而站在海信家电的角度看,目前家电行业的竞争加剧、价格战更加激烈,除了降低生产制造的成本,还要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美的集团和安得智联“统仓统配”的模式,是行业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零售商卖货之后,商品由厂家的仓库直接配送到用户家里,减少零售商的仓储、物流费用,实现“用户直达”,使整个供应链降本增效。

曾有多位国内家电经销商告诉笔者,在其收入中,前四大品牌分别为美的、海尔、海信、格力。美的集团有白色家电、小家电业务,产品线丰富,且近年在供应链效率提升方面积极变革,其去年收入4071亿元,其中智能家居业务收入2695亿元。海信集团的黑电、白电业务近年均稳步增长,其去年收入2022亿元,其中做黑电的海信视像(600060.SH)收入585.3亿元、做白电的海信家电收入927.46亿元。

和海尔、格力等竞争对手相比,美的与海信的合作空间更大。因为海尔智家(600690.SH、06690.HK)也有自己的“日日顺”物流业务,且在全球市场的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大白电业务上领先,而格力电器(000651.SZ)则是全球分体空调行业的龙头,海尔、格力分别与美的在大白电和空调领域争夺“第一”的位置。更何况,海信家电的前身是科龙电器,科龙电器2005年被海信集团收购,目前海信家电的总部与美的集团一样,都在佛山市顺德区。有意思的是,贾少谦曾从海信科龙副总裁升任海信集团总裁,他与方洪波均在顺德成长为知名的职业经理人。

奥维云网(AVC)的数据显示,2025年截至5月4日,在国内线下渠道,格力、美的、海尔、海信为空调销售额的前四名;海尔及旗下卡萨帝、容声(海信旗下)、美的为冰箱销售额前四名;海尔、小天鹅(美的旗下)、卡萨帝、松下、西门子、海信为洗衣机销售额前六名。业内人士预计,在美的与海信合作之后,其它竞争对手有可能也会寻找多种形式的竞合机会。

除了物流业务,美的与海信在全球产能布局上,也有协同的可能性。面对风云变幻的贸易环境,进一步开拓更广阔的全球市场,是美的集团和海信集团共同的战略选择。近年,美的集团在南美洲、东南亚、埃及、欧洲等地扩大海外工厂的布局,海信集团也在墨西哥、东南亚、埃及、南非等地扩大海外工厂的布局,双方在海外生产协同、订单交付等方面存在合作空间。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家电机器人化成为趋势,AI智能体在家电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海信集团的电视业务很强,而美的集团没有电视业务。今年3月,海信电视融合 AI 技术,推出了18 个AI 智能体,这些智能体通过 AI 算法可实时分析用户使用场景,提供个性化服务,电视在AI时代成为智能家居生态系统中心之一。美的集团正在推进家电机器人化,其智能家电也可以与海信的AI智能体合作。

在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家电分会秘书长周南看来,美的集团与海信集团有合作的基础和合作的空间。之前,美的集团收购了东芝的白色家电业务,而海信集团收购了东芝的黑电(彩电)业务,如何一起用好东芝品牌,双方需要协同。而且,双方也是优势互补,海信在黑电、显示及芯片等业务上做得好,美的在白电、智能制造、物流、数据等业务上有优势,双方可以合作创新。

目前,中国家电行业在全球市场逐步迈向引领的位置,美的集团、海信集团都是中国家电行业里在国际化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企业。在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下,双方抛弃低层次的“内卷”,转向高层次的“竞合”,顺应了时代潮流。中国家电龙头企业未来在全球市场,将从竞争走向竞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