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六年,国家卫健委对老年医学科建设工作进行指南更新。
5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5年版)的通知”(以下简称“新指南”)。相较于2019年发布的原指南,国家卫健委医政司称本次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扩大了老年医学科的建设范围;二是细化了老年医学科科室设置标准和业务内容;三是明确了老年医学科的服务模式;四是调整了责任主体和质控模式。
老年医学科是指主要收治罹患老年综合征、共病以及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的科室。
推进老年医学科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工作之一。截至目前,全国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已达到八成左右。但老年医学科发展也面临部分医院重视度不高,医生资质层次不齐、患者不信任,治疗不连续,普通专科缺少老年疾病早期识别能力等问题。
2019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曾提出,要求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根据国家卫健委去年9月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5778个,占比79.65%。按照规划目标,2030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将达到90%。
为更好推进二级医疗机构开办老年医学科,新指南更新了建设床位数标准:三级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床位数应≥20张,二级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床位数应≥10张。原指南则要求,老年医学科床位数均应≥20张,并无二、三级医院的区分。
不过,在床位数要求有所放宽的同时,新指南对开设老年医学服务的二级医院相关医生资质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新指南,二级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应当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且具有连续3年以上老年医学科相关工作经历。其中,工作经历的年限要求为新增规定。
新指南还提出,二级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要加强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安宁疗护机构等机构合作指导,带动基层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提升。
《“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显示,中国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除了心血管疾病等常见基础慢病,近年来,罹患精神心理疾病、睡眠障碍、营养不良以及肿瘤等疾病的老年人群也逐渐增多。为回应多种老年综合征的诊疗和康复需求,新指南明确,要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单病种诊疗模式向多病共治模式转变。
“老年医学科要逐步建立多学科团队工作模式,根据临床工作需要,主动吸纳内科、肿瘤、中医、康复、精神心理、护理、药学、营养等各专科医护人员,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共病诊疗特色服务,积极应用中医适宜技术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新指南称。
与此同时,由于当前综合医院仍以专科治疗模式为主,有相对比例的老年患者仍首选于专科门诊就诊,加之老年医学科也难以“一站式”解决所有老年健康问题,如何提升普通专科对老年重点疾病的早识别、早发现能力,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向“以老年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思路转变,将成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
根据新指南,老年医学科应当以老年患者为中心,强化老年人群重点疾病的早期筛查与早诊早治,在做好各种疾病诊疗的同时,规范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强化老年综合征管理与共病处理,加强安全用药指导,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最大限度维持或改善老年人功能状态、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新指南明确,老年医学科要加强与医院内其他科室合作,建立老年患者院内会诊、转诊机制,为老年患者提供适宜诊疗服务。
具体来说,鼓励老年医学科积极参与其他临床科室老年患者管理,通过多学科联合门诊、围手术期管理、会诊等形式,协助其他科室开展老年患者衰弱、营养不良、肌少症、跌倒、血栓、误吸、坠床、抑郁、焦虑、谵妄和认知障碍等高风险因素筛查,强化老年综合征的早期识别与预警,协助制定综合诊疗方案,维持老年患者功能状态。
与老年医学科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激励机制有望完善。根据新指南,综合医院应当定期开展老年医学相关专业培训,使医护人员熟练掌握老年医学服务理念和技能;综合医院应当保障老年医学科可持续发展,形成稳定的老年医学科医护团队,明确岗位职责,为老年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2015年到2024年,中部地区增加1439万人,增幅25.7%;西部地区增加1394万人,增幅26.8%;中西部地区总体增加2833万人;东部地区减少了645万人。
通过个人养老金账户打通“储蓄-投资-增值”链条,引导长期资金入市
自2016年国家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来,已有约30万人从事长期护理服务工作,但仍存在服务人员技能与失能人员需求不匹配、服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从2013年到2025年,在AI的赋能之下,机器人护工的上岗工作越来越近,“机器人养老”即将进入现在时。
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