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幼儿园、中小学生源不足,部分民办高校招录不满等新闻不断传出。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选调农村小学教师到初中任教的事还上了热搜,原因是教师们普遍抗拒此“转学段任教”安排,纷纷在遴选考试中选择考超低分来逃避。
这些现象背后,是我国总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趋势的鲜明现实。这一变化势必给社会各个方面带来深刻影响,国家和置身其中的每个人都必须直面由此产生的各种挑战。而在挑战的另一面,正是改革的契机,对于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城乡规划等领域而言,尤其如此。
人口形势变化首先对教育体系形成直接冲击,学校空置、教师“过剩”的话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今年3月,教育部召开的2025年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工作部署会上,再次提到“要充分认识学龄人口波动变化和新型城镇化推进对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新挑战”。
但这一挑战也是推动教育改革的良机,教育系统可以借此加快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的转型升级。中小学跨学段、跨区域任教就是因应新形势的改革举措之一,虽然执行层面仍需不断摸索完善。同时,随着适龄学生减少,国家可以逐步提高学校建设标准,降低班额,适时推进小班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此外,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弱,职业教育在创造“人才红利”方面的使命进一步凸显。对于富余教师资源,可以通过转岗培训与激励机制,引导转向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等新兴教育领域,实现盘活人才存量与创造增量的双赢。
人口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十分深远。劳动力规模缩减直接削弱传统增长模式的动能,老龄化加剧则带来抚养比攀升的压力。要想破解这一困局,各界共识是推进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跃迁。应该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全生命周期投入,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与劳动生产率。同时,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推动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深度融入生产流程,以“机器红利”弥补劳动力缺口。
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深度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在扩大社保统筹资金池的同时提高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变得更加关键。对此,顶层设计要求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随着人口变局进一步加深,这些改革都可以提速。
人口变化在不同区域的表现并不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异显著。这一局面对推动优化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要求。经过多年工作,目前我国“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已基本形成。接下来,应加快推进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城乡布局。对于人口持续流入的核心城市群,可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提升综合承载力;对于面临收缩压力的地区,应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适度集中;对于人口流失的乡村,则可探索土地整治、规模化经营,或发展特色产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口减少将是一个长期趋势,尽早识别风险,科学研判,系统谋划,亦能化挑战为机遇,在人口新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第一财经编辑)
养老金融已成为激活银发经济、守护民生福祉的关键赛道。
随着全球的老龄化程度加深,过分依赖政府主导的现收现付制的公共养老金很难持续,支出刚性使得财政压力势必逐渐增加。我国务必要借鉴全球经验,加快构建符合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
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变动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十五五”期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收支压力会进一步加大,需重新改革完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
第一财经也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目前我国还缺乏整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目前这一顶层设计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合作,推动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和标准制定,解决当前面临的技术和伦理挑战,以实现“人机协作”的理想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