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博星证券研究所所长邢星)
5月7日,央行宣布同步实施降准与降息等“一揽子货币政策”,释放出明确的逆周期调节信号。这一组合拳既是应对当前复杂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关键举措,也是对中央政治局会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要求的快速落实。
这次发布的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主要有三大类共十项政策。十项政策各有侧重、协同发力。其中,通过降准等措施,加大中长期流动性供给,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属于数量型政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释放1万亿元流动性,主要用于维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下调政策利率,降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同时调降公积金贷款利率为价格型政策,通过利率调节机制,能够进一步降低企业与居民的贷款成本;完善现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创设新的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普惠金融等领域则是结构性政策工具,着重解决资金流向问题。
例如针对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新增3000亿元再贷款额度,还创新推出风险分担工具等配套措施。人民银行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适时采取了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充分发挥了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同时,人民银行还创设了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围绕稳就业、稳增长重点领域,精准加力做好金融支持。
此次政策通过“价格+数量”双轮驱动,形成了多维度传导链条。首先是降低了融资成本,政策利率下调将带动LPR同步下行0.1个百分点,首套房公积金利率降至2.6%,百万贷款月供减少约138元,直接减轻居民债务负担。
其次在企业端,制造业贷款成本每下降0.1% ,年利息支出明显减少,显著改善现金流。1万亿元长期资金注入将提升银行信贷投放能力,重点支持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领域,预计可撬动社融增速回升0.5 - 1个百分点。由于是稳定汇率预期,在美元指数回落背景下,降息与稳汇率的优先级调整,既避免资本异常流动,又通过宽松预期支撑人民币资产价格。
此前已有多次“择机降准降息”预告,本次降准降息时间点也符合市场预期。全面降准相对定向降准,能释放更多资金补充银行间流动性,有助于大幅提振市场信心,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意义。
从去年年底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倾向日益明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要求也正在逐步落地,目前货币政策仍有空间,本次全面降准只是开始,预计未来更多利好政策还将继续出台。此次政策既是应对短期冲击的“急救包”,也是推动长期结构转型的“助推器”。
政策核心目标之一是引导资金流向小微企业,进一步疏通货币传导机制。政策核心逻辑已清晰:在“安全与发展”并重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改革增强内生增长动力,方能在全球经济变局中守住基本盘。
从操作层面上看,受降准通过改善融资、提振情绪及政策协同三重路径支撑的大消费板块,以及借助于逆周期调节与科技创新突破,估值偏低的科技成长股有望成为弹性最强的品种之一;其中,大消费板块提振逻辑,包括流动性传导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催化估值修复和政策协同效应强化内需驱动。
具体来看,降准释放约1万亿元流动性,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消费类企业(如食品饮料、家电)融资成本降低,利于扩产及渠道优化,直接增厚盈利空间。流动性宽松增强投资者信心,资金向低估值消费板块倾斜。历史数据显示,降准后消费板块平均超额收益达4.2%(如2024年9月降准后白酒指数涨6.8%)。降准配合促消费政策(如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加速消费复苏。家电、汽车等板块受益于居民信贷成本下降及消费意愿回升,需求端弹性释放。
目前市场已出现更多建仓机会,部分股票回到合理区间,特别是未来部分行业,在积极政策驱动中,估值修复潜力提升,与此同时,或迎利率下行周期中的大类资产或再配置机遇。
第一财经一财号首发,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