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提质增效工作汇报,研究了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的有关举措。
经过多年发展,自贸试验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两区”在我国促进改革开放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23年,我国自贸试验区合计进出口总额为7.67万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18.4%;同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出口总额为10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24%。
同样重要的是,来自“两区”的改革创新成果得到了大面积复制推广。
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通知》,包括投资管理领域、贸易便利化领域、金融领域、服务业开放领域等可复制推广的事项,并要求原则上除涉及法律修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事项外,能在其他地区推广的要尽快推广,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要推广到全国。类似的成果复制推广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领域内同样存在。
试点性举措都有一个不断提质增效的过程,这样才能保证其引领作用。“两区”也面临着提质增效的迫切要求。202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下称《意见》),对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作出进一步系统部署。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提质增效工作汇报并研究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有关举措,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上述《意见》强调,经过5年左右的首创性、集成式探索,实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型开放水平、系统性改革成效、开放型经济质量全面提升。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要求,要支持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在发展服务贸易、便利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先行先试,开展差异化探索,尽快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自贸试验区承担着对外开放制度创新测试功能,需要结合实际把更多有关改革事项放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为此就必须加大自贸试验区的“授权”。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在自贸试验区建设提质增效方面,要因地制宜扩大改革任务授权,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需要优化调整区域布局范围,稳步推动成熟自贸试验区提升能级。
自贸试验区又承担着积极推进制度型开放的功能,这就需要在地方法规和制度建设上有废有立。自贸试验区没有设立法规方面的权限,但其改革成果和先进做法可以通过更高层级的法规设立固定下来。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提质升级也在加紧进行。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强化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制定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营造更好环境。同时要求,要深入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
当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要任务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打造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当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示范区,争做区域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者,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力军。
若达不到这一目标要求,就可能面临被淘汰的结果。事实上,经过国家多个部门的综合考核,已有数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取消。
总之,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积极推动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显得愈加重要。深入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承担着重要任务。而这都有赖于“两区”不断进行突破性改革试验和实践。
会议指出,要支持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在发展服务贸易、便利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先行先试,开展差异化探索。
一季度,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医疗器械商品进出口总值11.29亿元,同比增长397.36%。
孟华婷称,3个自贸试验区不断推动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改革探索,提高改革的系统性集成性。
不断推动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提质增效,在深化制度创新上当先锋、作示范,推动形成更多引领性、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
2024年,22个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282.5亿美元,占全国的24.3%,比重较2023年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