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小众市场到热度攀升,投资机构热议S基金机遇与挑战

第一财经 2025-05-15 19:29:08 听新闻

作者:黄思瑜    责编:林洁琛

实践中存在估值定价难题。

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各种类型的投资机构涌入S基金市场,S基金呈现出活跃发展的态势。

近日,在第九期陆家嘴金融沙龙上,来自头部投资机构与专业服务机构的代表以“流动性破局:洞察S基金新机遇,共探资本新航道”为主题,展开了圆桌讨论,他们分享了自身对S基金市场的观察和体会,生动地描述了近几年国内S基金发展的趋势性变化,也直面S基金面临的难点和挑战,以及解决之策。

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周智辉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在外资引入方面,纯财务性质外资参照内资标准,简化流程,构建更开放的生态;二是希望对保险、企业年金等投资进行监管顶层设计改革,不再分传统的标品和非标品,更多建议从组合投资、行业投资、个股投资来给予风险考核,适配机构投资者需求,促进S基金市场发展。

热度上升

S基金,即PE二手份额基金(PE Secondary Fund),其主要投资策略是从已经存在的LP手中购买相应的私募股权权益,也包括从GP手中购买私募股权基金中部分或所有的投资组合。

近年来,S基金交易曝光度不断增加,参与主体也越来越多。

“这些年进入S基金领域的出资人越来越多,最早有一些民营资本,后来外资、保险公司进场,近两年,一些国有投资平台也开始跑步进场。”周智辉认为,这一领域发生了趋势性变化,未来进入S基金市场的资金会越来越多。

关于形成上述趋势的原因,他分析称,就S基金产品而言,其久期、收益以及风险的特性,适合长久期的机构投资人参与;对于国有投资平台而言,有丰富自身产品线的内生需求。

博瑔资本管理合伙人刘佳伟称,最早做S基金时,转让的交易量不大,S基金作为一种辅助策略,不太受市场关注。2020年以后,一些大的金融机构,包括险资、AMC(资产管理公司)等资金进场后,把S基金的热度带起来了,因为这些资金有较大的投入量,也能够参与和把握一些比较大的转让机会。

“一些大的金融机构参与到S基金市场,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例如,一些比较大的保险公司会自己下场做S交易,还有一些可能会通过把资金投向专业S团队的方式,来间接参与S市场的投资,对我们来讲就有机会获得这类专业金融机构的资金,从而将我们的专业能力运用到S投资中去。”刘佳伟说。

刘佳伟同时称,金融机构具有丰富的资金、强大的资源,包括很强的募资能力。这对于市场化机构而言,就要把自己的专业性、独特性打造出来,才能够形成比较优势,在市场上吸引到对应的投资人。

盛世投资目前更多关注民营LP的转让需求。“因为第一批设立的基金,LP构成有一半以上是民营资本,但是民营资本面临小而散的问题,当时更多出于对GP的信任而投资基金。在基金运行到8年、10年之后,他们发觉自己的流动性出现问题,便去市场上找真正的买方,但因为资源有限,只能求助于GP,帮忙寻找买方。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盛世投资管理合伙人杨志军说。

杨志军认为,在S交易过程中,S机构一定要对基金底层资产的状况进行深入尽调、估值、定价等,这些工作必须要GP配合,否则很难做很深入的尽调。在基金LP出现流动性问题时,GP也非常关注LP转让的定价等。所以从转让方属性角度来说,民营LP转让主要是GP主导型的。

估值定价难题

在沙龙上,来自头部投资机构与专业服务机构的代表还就S基金实践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解决之策。

在S基金交易过程中,买方和卖方存在一些分歧点。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钱锦称,买方和卖方之间有两个核心分歧点:一是对价格的认同会有一定差异,买方希望价格能够有一定程度的折扣,提高安全垫的厚度或者增加潜在收益;卖方对资金流动性需求比较强,其实有一定程度的意愿接受折扣,但基金上层的投资人性质比较多元化,个人LP可能愿意用比较大的折价去换取流动性,但一些国资机构接受的折扣有一定限制。不过,从过去两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买卖双方价格的差距越来越小,这其中有国资机构愿意接受折价、也有GP发挥作用的因素。

二是对底层项目的筛选有分歧,一开始较多GP想把所投的资产打包一起卖出去,但实际上买方会挑选一些相对比较成熟、将来有明确退出预期的资产。考虑到目前是买方市场,因此越来越多的GP开始接受挑选价值比较好的项目先打包卖出,换取流动性。

“现在做得比较成熟的S交易买方,会换取整个基金的100%份额来持有,甚至做GP来持有底层的项目,因为份额越大,将来退出的话语权和确定性越高,甚至成为GP之后就有更多退出的主导权,这可能也是将来解决买卖双方分歧的一个趋势。”钱锦说。

估值定价也成为行业内的老大难问题。周智辉说,定价确实是个难题,因为往往涉及较多资产,尽调的压力又较大,且中国资产总体为成长性资产,自身变化较多,也受外部影响;另外,所有LP都怕卖不掉,又怕卖便宜了,担心定价的程序是否能够接受各方面的挑战。

“我们自己在做交易过程中,也经常会碰到估值问题,较多国有投资人尽调我们的时候,都会重点问估值的逻辑、方法。估值能力是S交易机构应具有的核心能力,而不是依赖于第三方提供的参考或者标准。”刘佳伟称。

那么,该如何应对S基金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很重要的方式是我们要把自己的交易能力体现出来。”刘佳伟说,一是把握机会的能力,这是构建自身壁垒的一个要素;二是估值定价能力,拿到交易之后,能够快速地进行拆包解构,按照自身的认知,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投入的情况下进行定价;三是交易能力,S基金交易难度高于直投,涉及多方博弈和多方诉求等,需要平衡各方利益。

“如果我们在交易过程中,不断强化上述能力,形成自身的核心壁垒,便能更好地顺应和把握S基金市场的发展趋势,能够更好地将相关体会与监管机构、各类市场参与主体互动交流,推动整体交易秩序的构建以及交易规则的完善,更好地参与到市场发展中。”刘佳伟称。

就S基金未来的发展趋势,杨志军认为,“未来可能面临基金延期的问题,这是一个较大的困难,若我们判断基金表现不错,可能会联手合作伙伴做要约收购,把不愿意退出的LP整体打包做交易,我觉得这可能是未来非常重要的投资方向。”

钱锦也称,随着市场愈发成熟,交易结构也会变得愈发复杂,因为大家的诉求会越来越多,未来S基金将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退出方式,助力S基金交易数量、交易金额走向更高。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