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75岁“输液大王”刘革新“赤膊上阵”卖保健品的消息在网上疯传。刘革新是科伦药业董事长,他在今年5月的业绩电话会上高调回应:“科伦已决定挺进大健康赛道。”
“企业要生存,严肃医疗赛道的竞争非常内卷,传统产品的创新乏力,权衡利弊之下,搞大健康副业是最佳的选择了。”再生医学领域专家韩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还称,最近经常接到一些医药公司的邀请,请他做一些关于再生医学的科普。
一位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国内,干细胞治疗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据我了解,一些人去海南打干细胞,去一次疗养的花费甚至高达百万元。”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提供这种服务的企业赚了很多钱。”
发力消费医疗已成行业趋势
此前,企查查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截至4月上旬,我国新注册医美相关企业接近上万家。对此,韩厉表示这并不意外。“其实我也挺能理解,毕竟企业要生存。”他说道。
“一些医药企业为了转型,最常见的操作就是成立一个新公司,在市面上找几个有医美行业经验的人,再拉点投资,新公司就搞出来了。”他解释称,“也有一些企业收购现有公司进行贴牌销售。“就看你的传统业务优势在哪,是在生产还是营销端。”
科伦药业的“副业”只是一个缩影。韩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无论是像科伦药业这样的上市巨头企业,还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医疗公司,在面临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都有这种转型的需求。
王辉是一家民营医院的管理者,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些企业转型也是在面对资本市场以及投资人压力下的无奈之举。“转型医美的例子太多了,别说企业了,就连我们这样的医院也在发力消费医疗大健康赛道。”他表示,“整个行业都在想尽办法生存,包括现在很火的细胞治疗业务,也是一样的思路。”
郑宁的医疗器械公司已经上市,但近年来迫于业绩压力,该公司已经悄然入局。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们现在拿了几张化妆品和保健食品的证。”他同时承认,很多国内的医美企业既不严肃,也不严谨,作为严肃医疗出身的医疗器械公司,拓展医美业务可以视为一种“降维打击”。
另一家医疗器械初创公司女创始人则表示,医美行业“来钱快”。自从她开始拓展医美业务以来,现在每个月都能赚几十万,这样至少能支撑企业医疗器械主营业务的持续运转。
医美不等同于“再生医学”
韩厉向第一财经记者指出,再生医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修复机制或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修复、替换或再生受损组织与器官的跨学科领域,终极目标是解决传统医学无法治愈的组织缺损、器官衰竭等难题,如心脏病、糖尿病、脊髓损伤等。再生医学涵盖了干细胞疗法、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基因编辑与细胞疗法及3D生物打印等多个领域。
“医美现在成为了再生医学发展早期落地的领域,因为无论从技术、监管还是商业化来看,再生医学在医美领域的落地相对更简单。”韩厉表示。
但他强调,从严格意义上讲,现在的医美只是“打着再生医学的概念”,从技术上并没有达到再生医学的水平。“医美有很多打擦边球的玩法,来规避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严格监管。”韩厉解释称。
以近期引发网络热议的“高潮针”为例,这种富血小板血浆(PRP)的注射仅获批作为骨折手术的辅助治疗,是被严格监管的三类医疗器械。然而,无论是在大量的美容机构,PRP不仅用于皮肤注射,甚至被违规用于阴道内注射。注射一针的费用往往高达万元。
而来自多家上市公司的财报显示,在主营业务利润下滑的背景下,医美相关业务已经开始产生收入,尽管各家企业医美业务占比差距仍较大。
据科伦药业财报,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下滑30%和43%。在这一背景下,公司正在押注旗下川宁生物的多款抗衰产品。
川宁生物原为抗生素中间体制造商,抗衰产品是该公司最新入局的赛道,其中就包括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代言的产品“麦角硫因”。
不过据川宁生物2024年财报,尽管公司化妆品原料和保健品原料的研发上取得一定进展,但相关产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规模尚未形成显著贡献,报告期内,合成生物学产品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仅不到1%,远低于该公司生物发酵业务对收入的贡献。
已有企业开始赚钱
另据四环医药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医美板块收入约为3.23亿元,同比增长66.4%,占总收入9.5亿元收入比达34%。这些收入主要来自于肉毒素“乐提葆”大单品的销售收入。
生物材料领域上市公司冠昊生物财报也披露,2024年,公司细胞技术服务相关收入占比已达到10%以上,后续随着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该业务也有望实现进一步的延伸,为公司整体业绩表现提供支撑。
此前,冠昊生物的收入来自于旗下多款以高值耗材为主的三类医疗器械产品以及1款化药1类新药本维莫德。在细胞治疗领域,该公司目前涉及业务包括自体软骨组织细胞移植技术、免疫细胞储存技术、干细胞储存技术、膝关节及美肤类细胞衍生物产品应用技术等。
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上市公司和元生物于去年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和元和美,提供干细胞治疗药物及外泌体CRO/CDMO服务,希望借此为上市公司贡献新的增长点。外泌体是一种近年来宣称有细胞抗衰功效的物质。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和元生物医美相关收入有望在今年下半年的财报中披露。
2024年,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相继发布多项文件,如《免疫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人源干细胞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等,从监管政策层面为细胞治疗产业化明晰方向,规范细胞产品的药学研发与临床试验流程。
一位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指出:“细胞治疗是一个大趋势,但是如何对细胞治疗进行合理的监管,保证细胞治疗的安全性,仍需要建立起一套管理机制。”
(文中韩厉、王辉、郑宁为化名)
一些医美机构为节省治疗成本,使用了假冒仪器与翻新治疗探头,一些治疗仪器成本仅数千元,治疗头仅两三百元。在使用这些山寨和翻新仪器治疗后,会导致患者的皮肤受损。
这种医美产品多在私密整形类机构出现。有商家广告介绍道,“高潮针”是在女性阴道内的“敏感点位”进行注射胶原蛋白等,价格从千元至万元不等。
美归根到底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无论利用何种技术手段,医美机构都不能成为“容貌焦虑贩卖者”,而应积极帮助求美者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
在公司盈利能力下滑的同时,现任董监高2024年薪酬却较上年翻倍、高层出现“大换血”
目前获得CDE临床试验默示许可的间充质干细胞药物试验共计68项,已进入临床II期后的干细胞创新药项目为1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