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国家卫健委整治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网红医生”带货要小心了

第一财经 2025-07-05 16:50:17

作者:钱童心    责编:陈姗姗

一些客户希望找“网红医生”代言产品,但是医生被明确禁止产品代言,所以客户就通过各种变相的科普活动形式,试图与医生进行合作。

7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胡强强表示,国家卫健委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

医疗科普已成为中国各大网络平台上备受关注的内容。胡强强指出,当前医疗科普是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来传播健康科普知识,但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

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负面清单”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为规范医务人员网络科普行为,早在今年3月,上海市就在全国率先推出《互联网健康科普禁止性行为清单》,通过划定9类禁止性规定,明确禁止误导性诊疗建议、夸大疗效宣传等行为,为医疗科普内容立规矩、树标准。

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介绍,上海健康科普进行了制度创新,在全国推出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以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行为,营造清朗的互联网健康科普环境。同时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互联网健康科普规范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形成健康科普全链条监管机制。

上述“负面清单”中特别列入了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广告类信息,或对以上商品进行直播带货等不当牟利行为:杜绝借科普之名行广告、带货之实,保障科普纯粹性;禁止发布虚假错误的健康科普信息,不得夸大疾病治疗效果:确保科普内容真实、准确,避免误导公众;禁止个人在未向所在医疗卫生机构申报并获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利用职务身份开设用于发布健康科普内容的个人自媒体账号:规范个人科普账号开设流程,强化机构管理;禁止机构或个人在网络平台科普账号认证时弄虚作假:保证账号认证信息真实可靠。

自上海新规发布以来,有“网红医生”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已经以“不能违反纪律”为由拒绝了一些外部平台的线上和线下合作邀请。

一位头部三甲医院的“网红医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上海市卫健委对医生参与互联网健康科普已有明确要求,例如带货保健品肯定不行。”

保健品、医美成科普“重灾区”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打着医疗保健品或营养品概念的企业尤其需要这些“网红医生”的加持。某文化中介公司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些客户希望找“网红医生”代言产品,但是医生被明确禁止产品代言,所以客户就通过各种变相的科普活动形式,试图与医生进行合作。

“一般来说,就是请医生参加线下活动,每次活动支付一定的费用,可能还需要医生授权肖像,按年度给予一定的费用,其他的方式还包括医生录制相关的科普视频,用在企业的官方自媒体与电商详情页,也会支付一笔费用。”上述人士介绍称。

此外,医美整形行业也是不合理科普的重灾区。此前,上海九院整复外科主任医师李圣利教授就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现在网上太多博主网红整形美容医生,专业的医生开刀都开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做抖音。”

上海五官科医院耳鼻喉科研究院副院长、整形外科主任张天宇教授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些社会机构的“网红医生”往往因为贪图赚钱而制造患者的焦虑,或盲目夸大疗效。“比如明明最多从五六十分提高到七八十分,他非要说可以提高到九十五分,从而导致了过度医美,偏离了医疗的本质。”张天宇说。

对于健康科普乱象,一位上海三甲医院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评论称:“现在很多的医务工作者进行科普行为,从社会和医院的角度,也是需要提倡适度、合理科普的。一方面,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做科普对医生本人也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引流,通过媒体的便捷性,让患者了解医生和疾病;对于医院来说,也是一种拓展知名度和传播学科专长的方式。但是,现在我们也发现有一部分医生假借科普之名,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甚至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上海市最新出台的负面清单,就是要对这些不合理或夹带私人目的的科普行为,包括变相的商业行为进行明确禁止。”

胡强强在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上也提示,这些不合理的科普行为严重违反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和广告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呼吁公众不要轻信,防止上当受骗。按照相关规定,患者需在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完成首诊并明确诊断后,才可通过具备资质的互联网医院进行复诊。“生命不是儿戏,医疗质量安全是底线。”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防范私域直播间诱导老年人买“神药”!市场监管总局、中消协发布消费风险提示

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建议选择信誉良好、资质齐全的正规平台和商家进行消费,警惕通过拉群进私域直播间、临时链接等非正规渠道进行交易。

97 07-02 09:26

医美速成第1天捡起针就干,多地相关职能执法部门开展查处行动

在湖南长沙的速成班,第一天上课就教如何打针。“打除皱、瘦脸、瘦肩、瘦腿针,技术比较简单,你通过一次学习,现场看一个实操,回家立马捡起注射器就能干。”

113 06-30 10:36

科研不端频现,涉及知名三甲医院!医生不发论文发“抖音”可以吗?

多位三甲医院临床医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医院里科研做得好、又会看病的医生凤毛麟角。近年来,一些医院已经开始将科普作为考核指标,为基层医生提供晋升通道,以打破“唯论文论”的困境。

1288 06-17 17:43

乐普医疗主营业务持续萎缩后,开始卖“童颜针”了!

在主营医疗业务发展乏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医疗公司开始押注消费医疗赛道,医美产品在监管审批方面存在一些“擦边球”的做法,产品更容易获批,能更快地产生收入。

443 06-04 17:45

机构论后市丨关注核心资产;对科技板块保持相对乐观

①中信证券:关注核心资产,持续低位布局;②银河证券:预计6月A股市场将呈现震荡上行的格局;③中泰证券:维持“高低切换”观点,对于科技板块保持相对乐观。

146 06-02 17:21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