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沉寂了多时的“存款特种兵”话题在多个社交平台再次火热,只不过,这一次人们讨论的不再是跨省存款,而是“存款特种兵”们正在走向绝迹。
“以现在的存款利率水平,跨城存款真的没有必要了,往返的交通费都补不回来。”一位储户在某社交平台上写道。
在净息差持续承压的倒逼之下,一季度“开门红”活动结束以后,银行业整体步入了存款降息通道。
一方面,全国性商业银行虽仍保持存款挂牌利率不变,但却纷纷下调特色存款利率;另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加速补降,半年不到已多轮降息。
以“利息高地”民营银行为例,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发现,年内,19家民营银行已调降存款利率40余次。这也导致大中小商业银行之间原本呈现阶梯状的存款利率日渐模糊,“去2进1”成为了银行业的整体选择。
当不同银行之间的存款利差无限缩窄之后,越来越多的储户开始转向存款替代品,银行理财规模呈现持续上升态势。
正在消失的“特种兵”们
过去几年,“存款特种兵”曾多次引发现象级讨论。所谓“存款特种兵”,是指储户尤其是一些年轻储户,为了谋求更高的存款利率,专门奔赴另一个省份或者城市的中小银行网点开户存款。
早在2021年年初,央行就叫停异地存款,禁止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各种渠道异地揽存开办异地存款,而是否被界定为异地存款,关键看开立存款账户时的地理位置。这为此后“存款特种兵”们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2023年,“存款特种兵”相关话题开始频上热搜,当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存款挂牌利率密集下调了3次,5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从年初的2.65%滑落至年底的2%,一年下降了65个基点。而中小银行尚未及时跟随,部分中小银行、民营银行的存款利率甚至仍处于“4”字头,更高利率的存款产品令人心动,也由此催热了跨省存款的现象。
一位广州的储户瞄准了广西某中小银行的5年期存款产品,他选择乘坐高铁过去开户,存款50万元,顺道旅游,“做了多次‘存款特种兵’,特别享受这个过程。”他说。
2024年是“存款特种兵”们“最后的疯狂”,大行存款利率全面降至“1”字头,而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尚处于“3”字头。
事实上,去年四季度,中小银行就步入了加速降息的通道,但鉴于筹备今年“开门红”等因素,部分中小银行在去年12月至今年1月份之间逆势上调存款利率,高息揽储,这再次刺激了“存款特种兵”们的储蓄冲动。
不过,虽然异地存款关键看开立存款账户时的地理位置,储户的居住地、户籍证明不作为异地存款的判断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跨省存款依旧存在开户难的情况。
比如,一位储户就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他在四川某银行存款的失败经历,该储户在成都旅游时看到当地某银行5年期存款3.3%的利率后十分心动,决定效仿一次“存款特种兵”,却被银行驳回。
银行拒绝的理由主要是该储户没有任何在成都生活的痕迹,包括手机号码、医保社保、房产等均为异地。当地银行表示,如果一定要开户,可以去当地派出所开立相关证明,或者将现金存入定期存折,但支取的时候也要本人到网点。最终,该储户放弃了“存款特种兵”计划。
存款利率阶梯日渐模糊
“存款特种兵”淡出江湖的背后,是不同商业银行之间存款利率阶梯正在日渐模糊。
在过去,存款利率大致按照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农商行>城商行>股份行>国有行的排序呈阶梯式下行,也就是所谓的“大行卷贷款,小行卷存款”。
但净息差的压力迫使依赖高息策略的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农商行等不得不加速下调存款利率。
以民营银行为例,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显示,年内,19家民营银行已调降存款利率40余次,其中,4月份,11家民营银行先后16次降息。比如,福建华通银行当月连续三度降息,包括:4月10日起,3年、5年期单位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分别下调至2.80%、2.90%;4月13日起,3个月、3年、5年期个人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分别调整为1.30%、2.70%、2.60%;4月21日起,2年、3年、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调整至2%、2.45%、2.5%。
威海蓝海银行年内更是发布了8次存款利率调整的公告,包括1月调1次、2月调3次、3月调1次、4月调2次、5月调1次;另外,辽宁振兴银行年内发布了5次调整公告。
多轮下调之后,民营银行与农商行、城商行定期存款之间的利差也在收窄,存款“高地”的优势逐渐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5月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央行宣布将通过利率自律机制引导商业银行降低存款利率,并将政策利率下调0.1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新一轮全面降息潮即将到来。
除了降息以外,长短期存款利率普遍倒挂,也令“存款特种兵”们失去了跨省存款的热情。比如,安徽新安银行近日公告,该行将于6月6日对2年和3年期储蓄存款产品利率进行调整,调整后,2年期存款利率2.55%,3年期为2.50%,2年期存款利率高于3年期。
目前,3年期和5年期存款利率大面积倒挂,2年期和3年期存款利率部分倒挂,“存5年不如存1年”的极端倒挂现象也开始频频出现。比如,近段时间,新疆库尔勒富民村镇银行突然宣布,将1年期存款利率上调至2.0%,而5年期利率仅为1.95%。
理财规模回至高位
作为定期存款的替代品,银行理财越发走俏。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市场共有存续理财产品4.06万只,同比增加0.67%;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同比增加9.41%。全市场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26亿,同比增长6.73%,理财投资者队伍持续壮大。
4月份,银行理财的增长趋势延续,据国信证券研报,因贸易战冲击,4月份股弱债强,固收为主的银行理财整体受益,规模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2.70%,较上月提升,规模也回升至30.8万亿元,基本达到了2022年“赎回潮”之前的规模。
国信证券研报认为,当前银行理财增长驱动力在于:一是最近股弱债强下的“跷跷板”效应,二是部分定期存款到期后搬家,三是银行理财自身加大二季度营销力度,力推产品在收益上有竞争力,当前新发理财平均收益基准在2.50%以上,个别会达到3%左右。
A股市场已有近8成银行净息差低于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提出的1.8%警戒线。
曾经是存款利率“高地”的民营银行、村镇银行也正主动放弃“高息揽储”策略。
欧洲央行决定降息25个基点,将存款利率从2.75%降至2.5%。
利息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大行卷贷款,小行卷存款”,自去年12月份进入“开门红”以来,不少中小银行上调存款利率,高息揽储。但民营银行不仅没有上调,反而在“开门红”期间持续下调存款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