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AI医疗器械新平台涌现,产学研医协同推动创新成果落地

第一财经 2025-05-18 15:59:33 听新闻

作者:钱童心    责编:陈姗姗

如何制定创新医疗器械监管的新工具、新标准和新制度,解决产业链各环节的难点堵点,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是业内面临的共同挑战。

从AI影像识别到手术导航系统,从慢病管理到个性化治疗,AI正在加速从辅助工具变为医疗决策伙伴,业内正在积极探讨如何围绕AI医疗构建全新的产业生态体系。

第一财经记者从2025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上了解到,无锡市滨湖区正式成立“滨湖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产业联盟”,旨在搭建创新资源整合平台,推动AI与医疗器械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多元协同、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

同时宣告成立的还有“滨湖G3LAB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平台"。该平台汇聚政策、资本及产业链优势资源,重点布局结构心脏病、神经介入及内镜治疗三大前沿赛道。

专家表示,AI医疗器械产品目前正处于发展初期,研发创新和监管能力仍有待提升,如何制定创新医疗器械监管的新工具、新标准和新制度,解决产业链各环节的难点堵点,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是业内面临的共同挑战。

位于无锡市滨湖区的医疗器械公司健适医疗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王欣表示,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周期普遍长达5-8年,平台提供的政策扶持和资本护航,将有效破解创新企业面临的资金链压力与监管、注册等方面挑战,为"AI+医疗"等融合型技术提供更优发展土壤。

"这种跨界协同模式尤其适用于AI医疗等硬科技领域。"王欣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未来,AI医疗器械的发展需依托产学研医协同,推动临床需求与工程创新深度融合,建设合规高效的数据平台,加快技术转化与成果应用。”

王欣表示,AI的发展正在重构器械研发的新范式,从加速创新到重新定义产品,AI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研发的各个环节。“企业不仅能利用AI智能挖掘数据,识别技术空白;还能利用AI整合影像、病理等多源数据,开发创新解决方案,提升诊疗的精准度。”他说道。

上海市胸科医院院长侯旭敏教授表示,伴随着AI医疗大模型等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疾病诊疗和患者的全流程管理也将迎来新的范式,融合多模态数据,基于个体生理体征构建的“患者数字孪生”将成为现实。

在谈到AI如何参与未来诊疗和手术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2021年我们在海南博鳌开展首例机器人介入冠脉手术,到2022年的东方会上首次提出心脏数字孪生,再到我们最近发布的首个心脏大模型观心,AI在心血管诊疗领域的应用一直受到关注。”

葛均波指出,得益于数据、算法与算力的进展,AI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过去几年取得了快速进展。但过去的进展主要集中在心血管影像,以及单模态影像的研究开发;目前,多模态影像以及生成式AI是心血管影像研究的前沿。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