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护险试点9年以来,已催生出了规模为30万人的长期护理从业人员这一新型职业群体。按照官方全国3500万失能老人来测算,长护险全国落地之后,长护行业的用人需求将达到千万。
长护险是一项购买服务的制度,其中一大关键在于提供服务的人。第一财经从试点地区了解到,试点过程中一个明显的瓶颈是长护服务的需求和供给端存在较大的矛盾,护理人员不足和服务体系不健全是制约长护险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
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长护人才体系的建设,为长护险的全国落地做好人才储备是业内共识。
近日,国家医保局已经联合六部门启动了长期照护师培养培训工作。下一步,我国将采取支持普通本科加强长期照护师相关人才培养,鼓励职业院校设置相关专业;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培养使用待遇衔接等有“含金量”的激励措施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长护行业中来。
长期照护师为失能老人洗脸、洗头 新华社图
照护“高需求”遭遇人才“低供给”
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带病生存时间8年多。
虽然在不同的调查中,我国失能老年人的总体数量有差异,但公认的数量在3500万~4500万之间。庞大的失能老人群体的背后是护理需求和服务人才缺口。按照一个护理员照顾3位失能老人测算,我国需要的长护人员在千万左右。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的研究显示,若将全部失能老年人视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失能对象,劳动力需求缺口约为360.79万~579.91万,到21世纪中叶,我国养老服务的劳动力需求还将达到1092万~1400万。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长护险全面推开之后,护理人员的缺口预计会达千万级,而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高龄老人的失能风险越来越高,对护理人员会形成一个滚动式的需求。
然而,现实中护理人员的从业情况却不乐观,同样存在着“三高三低”的普遍特征,即学历水平低、薪酬待遇低、职业认同低;平均年龄高、工作强度高、流动性高。
徐州社康老年服务中心长护险事业部部门经理陈琛对第一财经表示,徐州地区长期护理员的年龄在50岁左右,工作环境不佳以及薪酬待遇不高是年轻人不愿来也留不住的两个主要因素。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邻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冬表示,招人难、用人难是长护服务企业的一大痛点,全公司只有30%左右的基层服务员是在50岁以下,约50%集中在50~55周岁,还有近20%在55岁以上。
“招聘不到年轻基层服务人员是我们整个行业的难点,如果不用50~60岁+的这批人,我们整个行业可能就面临无人可用的状态。”陈冬说。
杜鹏认为,现阶段的养老服务行业发展难以创造在薪酬、发展、环境等方面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就业岗位,是养老行业人才短缺的根本原因。国际经验表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能够有效缓解养老服务的供需失衡,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引入可从根本上增强养老服务行业对高质量、高素质劳动力的吸引和吸纳能力。
江苏省南通市医疗保障研究会会长顾忠贤对记者表示,南通试点工作刚开始时,吸纳的就业人员主要是“4050就业困难人员”,但随着近年来长护市场的发展,一些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也加入进来。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从刚开始的约50岁降低到约46岁。
长护师不是“保姆”,是“技术人员”
从日本和韩国长护险的发展经验来看,养老服务从业队伍的迅速发展与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密不可分。政府通过放宽从业条件以促进更多人才参与,根据个人能力构建职业发展路径、提高人才的专业化程度等,解决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短缺与高质量人才缺乏并存的难题。
今年4月,国家医保局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长期照护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过放宽从业条件以促进更多人才参与。《通知》提出,年满十六周岁的劳动者可自愿报名参加长期照护师培训;鼓励支持职业院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学生、退休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参加培训。
人社部、国家医保局于2022年在职业分类大典中新增“长期照护师”职业工种,并于2024年2月共同发布了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
国家职业标准将长期照护师定位五级/初级工、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三档。今年4月,全国首场长期照护师初级工(五级)考试在江苏南通开考,并发放了首批官方认可的五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长期照护师代表在首批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颁发活动上展示证书 新华社图
陈琛认为,长期照护师技术等级认证有助于提升长护行业的专业化、职业化以及行业吸引力,也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以及老百姓的认可度。长期照护师的职业标准不仅对专业技能有更高的要求,还融入了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这点在实际上门服务过程中也是非常受老百姓欢迎的。
“长期照护师证书不仅仅是一个证,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它能够打破社会上甚至护理员家属认为长期照护师是为老人‘端屎端尿’的这种偏见,能够拔高整个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群体的形象。”陈冬说。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副教授翟颖莉认为,首批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颁发,标志着长期照护师职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未来仍需多措并举提升长期照护师的社会认可度,塑造“照护师=技术人才”的公众认知,健全从“持证上岗”到“终身成长”的培训机制。
从“无人愿干”到“朝阳职业”还有多远
北京老年医院护理部总护士长马宗娟认为,尽管长期照护师在职业生涯中会面临工作强度大、社会认同不足、心理压力大等诸多挑战,但该职业的核心价值可以概括为通过服务彰显全人照护理念,实现“有温度的照护”,助力受照护者保有生命质量。这一职业的规范化发展随着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公众认知提升及多学科协作机制的完善,将开启专业化和专科化发展的新起点,社会需求和职业前景广阔。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尽管日本政府通过提高工资待遇、在工作中引入护理机器人、在养老机构中为员工提供儿童照顾服务等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养老服务人员的流动性,但是其离职率仍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因此,日本经常采取面向小、中学生发放社会福利与介护工作科普手册等措施,增强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人对养老服务工作的认同感,以吸引他们加入并留在养老服务行业。
陈琛表示,他们也会经常和想要从事这个行业或是学习养老护理专业的年轻人沟通,让他们理解长护这件事的意义和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引导他们接受这种工作。
图为生活照护训练 新华社图
《通知》要求促进专业化人才培育,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教学、岗位实习、实训教学条件等标准。支持有关普通本科学校加强长期照护师相关人才培养,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置护理、养老服务等相关专业,开设长期照护等专业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实施。
顾忠贤表示,为了培养年轻专业的长护人才,南通市与当地的大学和高职院校合作,开办相关的专业进行培训,或是引导学生参加长护险的培训和技能等级考试,在他们毕业之前就可以拿到长护证书,引导他们毕业后加入长护定点服务机构,进一步促进长护险服务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通知》也对长护证书的“含金量”做出了要求,鼓励定点长护服务机构在岗位招聘时优先选择取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引导定点长护服务机构的护理服务人员及业务管理人员逐步实现全员持证。各地要指导定点长护服务机构将职业技能等级作为技能人才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结果与技能人才使用相衔接。
同时,《通知》还要求结合实际将长期照护师列入急需紧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重点产业职业资格评价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目录,按照就业补助资金管理规定落实好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评价补贴等政策。
目前,江苏省已对长期照护师按高技能紧缺型工种给予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评价补贴,第一财经了解到,南通市首批获得长期照护师证书的护理员已经向政府部门申请培训补贴。
江苏各市均将长护险定位为“第六险”,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探索建立了城乡一体、多元筹资、责任共担、为失能人员提供基本护理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江苏省是我国人口“最老”的省份之一,九年之前就启动了长护险试点,并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已实现长护险制度区域全覆盖的省份。
共接待游客3533.02万人次,游客消费总额达162.72亿元,同比2024年分别增长15.62%和14.79%。
目前我国的长护从业人员仅为30多万,长护险全面推开之后,护理人员的缺口预计会达千万级。
自2016年国家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来,已有约30万人从事长期护理服务工作,但仍存在服务人员技能与失能人员需求不匹配、服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