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这个“国产”三重奏组合,用贝多芬为成立20年做总结

第一财经 2025-05-19 10:20:04 听新闻

作者:吴丹    责编:李刚

今年,钢琴家张佳林、小提琴家张精冶及大提琴家宋昭创立的基因三重奏迎来成团20周年。

20年前,三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大男孩,以“玩”为目的,组建了一支室内乐三重奏。个性完全迥异的三个人,经历诸多磨合争吵,一路并肩走来,成为国内时间最久的室内乐组合之一。

今年,钢琴家张佳林、小提琴家张精冶及大提琴家宋昭创立的基因三重奏,迎来成团20周年。他们为此举行“时光重现——基因三重奏二十周年典藏版音乐会”,从北京、天津、上海到广州,一路开启贝多芬巡演之路。

三重奏第一次登台是在2005年4月24日,演出的第一首曲目是贝多芬的《D大调第五号钢琴三重奏“幽灵”》。早年,三个年轻人常常在酒后“畅想”:什么时候能把贝多芬的钢琴三重奏全录成唱片?“当时就呵呵一笑,觉得根本是没影的事儿。”没想到20年后,他们已经录制了包括贝多芬钢琴三重奏全集在内的七张唱片,演出邀约不断。

“我们凑在一起,从来没有远大崇高的目标,也没想过成名致富。我们只是为了兴趣,为了彼此能多一种交流方式去演奏。”张佳林说,这支“体制外”室内乐组合,不靠组合谋生,只希望生活因音乐的存在而变得单纯,谈不上坚守,而是纯粹的赤诚。他们从未刻意维持,只是顺其自然走过了20年。

“20年要有一个庆祝,作为舞台的演奏者,最好的庆祝方式就是我们的音乐。”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三位年近半百的演奏家说,举办巡演是庆祝,也是对他们前半生音乐生涯的回溯与总结。

基因三重奏。受访者供图

20年,成长与危机

创立基因三重奏的念头,来自一次在西便门外义乌小商品市场旁民工小饭馆里的闲聊。

中央音乐学院附近是西便门城楼,在宋昭的记忆里,那一带有物美价廉的小商品市场,来来往往都是打工者和音乐学院学生。他们常去的小饭馆,总是来往着背麻袋的小商贩。

一个如常喧嚣的夜晚,张佳林和宋昭坐在饭馆里,聊着各自的生活与未来。他们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就是同学,无话不谈。两人1999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各自从事教学与演奏工作。

“尽管我留校了,但教学机械重复,都是一些很标准化的东西。”张佳林说,宋昭当时是独立演奏家,2005年那个时间节点,在各自光鲜的社会身份下,两人都感觉少了一些什么,没有纯粹享受音乐的状态。他们期待重回舞台,组建三重奏,把大学时期对古典音乐的新鲜感找回来。

要组建三重奏,他们想到了小提琴家张精冶。张精冶曾是国内知名弦乐四重奏“北京四重奏”成员,随乐团周游过世界。但在四重奏因诸多原因解散后,他处在准备考研的空档期,接到邀约,一拍即合。

三位演奏家虽不是同级,但从小学、附中到大学,都在“巴掌大”的院子里一起生活,经常都能碰到。

“基因三重奏是20年,但我们认识的时间其实更长。”张精冶说,他从小把两位师兄视为偶像,三人从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大学到研究生,一路接受国内音乐教育,是典型的“国产化的三重奏”。

2005年上半年,他们组建三重奏时,用的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舍“一号楼”的称呼,取名“一号楼三重奏”。一号楼是2001年之前附小、附中所在地,也是三个人成长、生活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度过了青春、冲动、荒谬的日子。”

但当他们去演出时,主办方觉得这个名字有点摇滚,就像汪峰曾把中央音乐学院门牌号“鲍家街43号”用作乐队名一样。那之后,他们重新取名,以“DNA Trio”为英文名,又译为“基因三重奏”,意即他们在音乐中永远坚持艺术音乐的基因传承和共同的成长印记。

创团容易,维系却是难事。张精冶待过的“北京四重奏”,以及宋昭待过的“紫禁城三重奏”,都因不同原因解散。基因三重奏走过的20年,也经历过危机,三个性格不同、对音乐理解不同的人,想要磨合好,同样是困难的。

基因三重奏。受访者供图

“早期就是吵架。”张佳林说,年轻气盛的时期,三人针锋相对,常因一句话、一个想法、一个音乐处理的细节问题而争执。

有一次排练肖斯塔科维奇《第二钢琴三重奏》,大家争执起来,怎么都说不通,索性摔门而去。“尤其在录音棚里录音的时候,本来就处于缺氧状态,就会吵得很凶。”张佳林笑说。

“如果换了其他人,没有音乐之外的情感连接的话,这个组合可能也就散了。”张精冶说,世界诸多室内乐组合解散,多是因为音乐处理细节的意见不合,这种情况很常见。

但他们三人,在音乐之外也是一起成长的兄弟,常常一起吃饭聊天、知无不言,有这份感情基础,即便是因为艺术产生激烈的摩擦,也能缓和冷静下来。无数次争吵后,他们总能重新推门回到排练场,拿起乐器,各退一步,尊重、包容和迁就彼此。

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向内的核心力量,并非对艺术妥协,而是以退为进,以耐心聆听的方式,形成属于基因三重奏的技术特点与风格。

室内乐演出,从冷门到热潮

20年前,古典音乐还属于相对小众的市场,室内乐就更为冷门。初创的基因三重奏想要得到演出机会,十分艰难。

“经常是演了这一场,下一场都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张佳林回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保持排练的节奏,不管有没有收入或者演出机会,只为音乐的目标而排练,从不间断。

早年,基因三重奏的演出很不稳定,且没有曲目决定权。

张佳林明显感觉,中国室内乐市场升温是在2013年之后。那几年,越来越多的国际顶尖乐团来华演出,全国各地也兴建大剧院和音乐厅,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剧场空间对演出有更多需求。

“每个剧院都在找演出内容,交响乐和歌剧的成本较高,像室内乐这种,只需要三四个人的组合,就逐渐热了起来。”张佳林说,他们也一路感受到古典音乐演出的潮流从京广沪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延伸。

十多年前,基因三重奏就去过郴州、宁波、武汉等城市演出。刚开始,当地观众并不知道什么是三重奏,有人会以为是三架钢琴。然而,没过一两年,各地就诞生了自己的三重奏。各地交响乐团的乐手,也自发组成不同的室内乐团,逐渐形成演出市场上的一波浪潮。某种程度上,基因三重奏可以说是最先在国内试水的室内乐组合。

20年的默契,让他们成为“比对家里的亲人还要坦诚”的挚友,也成为舞台上不用说一句话就能靠音乐懂得彼此心意的人。

有一次,张精治的琴弦在演出中突然断掉,他没有停下,另外两人也没有停止演奏,只是默契调整速度完成演出,台下观众没有听出异常。

还有一次,武汉情人节音乐会前,宋昭在临登台前一小时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依然坚持上台。那场演出,他在每首曲子之中都有大脑一片空白的时刻,恍惚时,只能靠肌肉记忆演奏。两位挚友用熟练的技巧接住他,那背后,是以深厚情感作支撑,用音乐包裹起挚友隐藏着的内心悲伤。这些年,他们见证彼此结婚生子,见证彼此亲人故去,对他们来说,这种陪伴的意义,已经超越了音乐。

“那天晚上的演出,我们完成了一个无法复刻的现场。面对所有的变形,我们都可以迎刃而解。也印证了,这是一个绝对成熟的三重奏。”宋昭说。

基因三重奏在天津安里甘艺术中心演出现场。摄影/孙璐

“我就想单纯地跟他们俩一块待着。”张精治说,有时三人凑一起,不只是为了排练,更是为了在一起,玩玩音乐,喝酒、聊天、吃饭。那些细碎散落在20年时光里的日常相处,是基因三重奏的珍贵时光。

“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会在一起拉琴,这是我们的共识。”张精治说,“那是室内乐的精神,也是音乐的意义。室内乐的意义其实是一种包容,是相互的理解、谅解、以及相互的欣赏。我们可以无话不说、非常坦诚,但我们非常小心地不去控制对方,这是一个底线。”

今年5月至8月,基因三重奏将在天津安里甘艺术中心用四场音乐会完成贝多芬全套钢琴三重奏,其巡演步伐还将延伸到上海和广州。

“我们用贝多芬的三重奏为自己做一个总结,也由此开启新的旅程。”他们说,未来,乐团依然会在实验、理性与即兴之间,继续进化突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