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致力于推动港口码头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在提升港口运行效率、促进港口绿色智慧发展、推动创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并为全球港口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注入新动能。
在交通运输部今天(20日)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司司长徐文强表示,港口是国际贸易和物流服务的枢纽,是保障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的关键支点。港口也是我国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在港口基础设施方面,我国沿海港口总体规模世界领先,全球货运、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分别占了八席和六席。
徐文强介绍,在港口智能化发展方面,我国已建成和在建的自动化码头数量均居世界首位。自动化码头集装箱作业效率的世界纪录,也由中国港口创造和保持。我国高度重视港口标准化建设,通过不断实践和创新,港口建设运营特别是码头建设指南、作业要求、操作规范、绿色低碳等领域,形成了一整套先进实用的技术成果,构建了以安全、绿色、智能、高效为主要特征的港口标准体系。
徐文强举例说,在铁路轨道质量检测、集装箱电子箱封等领域,发布了18项国际标准。另有18项国际标准已获立项并加快制定。建立了国际标准提案库,加强需求梳理和工作统筹,提交了28项国际标准提案,推动中国技术加快融入国际标准体系。
“中国标准‘走出去’步伐更加稳健。累计发布交通标准外文版550余项。其中,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布多领域多语种的标准外文版125项,并成功应用于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中国标准在国外认可度明显提升。”徐文强说。
20日,交通运输部专题新闻发布会现场。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
2025年1月18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在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下成立港口码头分委会,秘书处落户中国。港口码头分委会今天正式成立。这是交通运输部首次提出并成功设立的ISO技术委员会,也是自ISO成立以来在全球范围内首个专注于港口码头标准化的技术机构。
发布会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副司长孙维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已与71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国际机构签署了125份合作文件,各类双多边合作机制有效运行。发布2300多项国家标准外文版,中俄民机、煤炭领域标准互认超过250项,推动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领域标准合作。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际标准总体转化率超过83%。我国在电子商务、船舶与海洋技术、冷链物流等领域积极研提国际标准提案,为健全国际标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
“港口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节点和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点,其标准的统一与协调直接影响全球物流链的效率和质量。”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港口码头分委会主席李义明在发布会上介绍,港口码头分委会将重点聚焦通用标准包括术语标准、设施和系统标准包括港口布局及设施配置指南、码头操作系统网络等,开展港口码头作业、设施、系统、技术综合应用等方面的标准制定。
经过5年运作,在今年年初,四川港口整合再进一步,在3港的基础上再将南充港和广安港纳入,公司名称也进行变更。
货运预订和支付公司Freightos表示,航运公司和港口都在努力应对预计会突然增加的货运量,预计“会有一段运力紧张和设备短缺的时期”。
港口多式联运堆场共享共用、多式联运场站一体化运营管理、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一体化和多式联运信息高效互联,有助于降低多式联运装卸、转运及堆存成本,促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交通运输部今年谋划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联通提质工程、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网完善工程等20个重大工程(包)和新藏铁路、三峡水运新通道、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45个重大项目
预计“五一”假期小客车自驾出行火热,跨省车流量与新能源车流量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