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公募基金行业改革将如何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2025-05-23 10:12:57 听新闻

作者:范尧尧    责编:高雅馨

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5项具体举措,旨在解决行业存在的经营理念偏差、功能发挥不足、发展结构失衡等问题。

(本文作者范尧尧,苏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近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针对当前公募基金行业存在的经营理念偏差、功能发挥不足、发展结构失衡等问题,提出25项具体举措,全面勾勒未来三年行业改革蓝图。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已达26万亿元,但长期存在的“重规模轻回报”、“长周期投资不足”、“投资者获得感不强”等症结亟待破解,《方案》的出台标志着行业系统性改革大幕正式拉开。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改革是继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后的又一里程碑。资管新规通过打破刚兑、规范资金池、消除多层嵌套等举措,推动公募基金行业净值化管理率从2017年的不足60%提升至2023年的98%,行业规模从11万亿元增至26万亿元。但资管新规主要解决风险防控问题,此次《方案》则聚焦高质量发展,形成“防风险—促发展”的闭环。

《方案》坚持党的领导、平衡功能与盈利、问题导向改革、投资者利益优先、市场化法治化方向,旨在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拐点”,具体锚定三大核心目标:扭转“规模至上”导向,建立“重回报、强治理、优服务”的发展新范式;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居民财富管理能力,增强市场稳定性;完善监管规则、考核机制和文化建设,形成良性竞争格局。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强调,此次改革聚焦“投资者获得感”这一根本,通过重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行业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真正实现“基金赚钱、基民也赚钱”的良性循环。

针对长期争议的“旱涝保收”收费模式,《方案》推出浮动管理费改革,要求新设立主动权益类基金全面推行与业绩挂钩的浮动费率,初期引导头部机构试点,逐步实现全行业覆盖。具体模式包括以业绩比较基准为参考的基准挂钩型、对长期持有投资者实施费率优惠的持有期挂钩型,以及根据基金规模分段设置费率的规模分级型。同时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监管,要求基金合同明确基准编制方法,禁止“基准虚设”行为,并修订信息披露规则,将费率结构、业绩归因等纳入强制披露内容。数据显示,当前主动权益基金平均管理费为1.5%,《方案》推动下,行业整体费率水平有望下降20%-30%,每年为投资者节省费用超百亿元。

为扭转“短期化”顽疾,《方案》从多个层面建立长效考核机制:要求基金公司将三年期以上投资收益指标权重提升至60%以上,取消规模增长率等短期考核指标,严禁将规模排名与薪酬直接挂钩;在公募基金监管评级中引入“投资者盈亏率”“持有期收益”“客户投诉率”等核心指标,对排名后20%的机构实施业务限制;取消“年度冠军”等短期奖项,建立覆盖5年、10年的长周期评价体系,将夏普比率、最大回撤等风险指标纳入评奖标准。配套政策要求基金公司建立薪酬追索扣回制度,对因违规操作或短期业绩注水获得的薪酬,实行3-5年追溯调整,从制度上遏制“赚快钱”行为。

针对权益类基金占比偏低(当前股票型基金规模占比不足20%)的问题,《方案》通过“监管引导+产品创新+机制保障”三措并举:在基金公司分类监管指标中,将权益类产品规模占比权重提升至30%,对达标机构给予业务牌照优先审批;支持开发浮动费率指数基金、养老目标日期基金、ESG 主题基金等创新品种,试点 “基金投顾策略组合”单独建账机制;建立销售机构分类评价体系,将“客户盈利转化率”(赚钱客户占比)作为核心考核指标,严禁“赎旧买新”“高费率产品倾斜”等误导销售行为。为增强机构长期投资能力,《方案》允许基金公司开展衍生品套期保值、转融通证券出借等业务,试点“员工持股计划”,鼓励核心投研人员参与股权激励,绑定长期利益。

在公司治理层面,《方案》要求基金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占比不低于1/3 的治理结构,禁止大股东干预投资决策,试点“差额选举”和“累积投票制”,强化中小股东话语权;在能力建设方面,支持头部机构设立海外研究中心,推动“AI + 投研”数字化转型,建立行业投研共享平台;在发展格局上,实施“差异化监管”,培育5-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母级机构,同时支持50家左右特色型、精品化公司发展;文化建设方面,将“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纳入基金公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核,建立从业人员“文化档案”,对频繁“奔私”、缺乏职业操守的人员实施市场禁入,推动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能力比拼”。

针对流动性风险,《方案》要求开放式基金风险准备金计提比例提高至管理费收入的10%,建立“规模—流动性”动态匹配机制,单只基金单一投资者持有比例超过50%时需采取封闭运作或受限开放;针对“基金经理一拖多”问题,规定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管理产品数量不超过10只,单一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需进行流动性压力测试。监管层明确,将开展“合规风控强化年”专项行动,重点打击“老鼠仓”、“风格漂移”、“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行为,2025 年前实现现场检查全覆盖,对问题机构实施“一案双查”,既追究机构责任,也严惩相关责任人。

《方案》呈现三大制度创新:浮动费率实现“投资者赚得多、管理人收得多”,改变传统“规模依赖”盈利模式;将“投资者亏损率”纳入监管评级,倒逼机构从“卖产品”转向“管产品”;借鉴美国共同基金12b-1费用改革、英国长周期基金运作模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行业影响方面,中金公司测算显示,若三年后主动权益基金平均年化回报提升2个百分点,持有期5年以上的投资者盈利面将从45% 提升至70%。晨星研究指出,改革将加速行业分化,具备长期投资能力、客户服务体系完善的机构将获得30%-50%的规模溢价,而依赖短期营销的中小机构面临转型压力。

方案发布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负责人表示,行业将以《方案》为契机,从构建“研究—投资—风控—服务”全链条能力、利用大数据实现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与组合动态调仓、联合券商银行构建财富管理生态圈三个方面深化改革。监管层强调,此次改革不是“运动式治理”,而是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建立长效机制。随着配套细则陆续出台,公募基金行业有望在 2025 年前后实现“规模增速放缓、质量显著提升”的历史性转折,真正成为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压舱石”和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助推器”。

数据来源:

1,行业规模及净值化率数据引用自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2023 年年度报告及证监会官方公告。

2,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费及费率改革数据来源于中金公司《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研究报告(2023)》及晨星中国行业分析。

3,权益类基金占比数据参考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2023年行业统计数据。

4,政策条款直接援引《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原文及官方解读。

5,中金公司、晨星等机构的测算数据来源于其公开发布的行业研究报告。

6,基金公司治理及风险控制要求引用自《方案》配套实施细则及证监会监管指引。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