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珠宝行业仍以代工和产品批发为主的90年代,潮宏基创始人廖创宾便前瞻性地提出“品牌化”战略,以差异化定位和东方文化底蕴为核心,推动企业从代工厂向时尚轻奢品牌转型。近日,廖创宾接受专访,分享了他对品牌建设、非遗传承与文化出海的思考。
品牌化初心:从“卖产品”到“留印记”
1996年,潮宏基以黄金代工起家,但廖创宾很快意识到代工模式的局限:“消费者甚至不知道产品来自谁,我们除了利润什么也没留下。”于是,他注册品牌、设计VI、独立装修门店,成为国内最早提出“珠宝品牌化”的探索者。
差异化定位是潮宏基的关键策略。当时主流金店瞄准40岁以上客群,廖创宾却坚定选择年轻市场:“抓住年轻人就是抓住未来。”潮宏基以18K金镶钻产品为主打,凭借时尚设计被称为“K金之王”,成功开辟轻奢赛道。“如果一开始就和传统金店做同样的事,凭什么是潮宏基?”他坦言。
文化为根:非遗技艺与博物馆的“商业哲学”
2008年,潮宏基筹建珠宝博物馆,初衷源于廖创宾对行业本质的洞察:“珠宝的永恒价值在于设计与文化。”他认为,黄金宝石千年不变,但文化赋予其时代灵魂。博物馆不仅收藏了1999年中国珠宝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更以花丝镶嵌工艺打造镇馆之宝“花丝风雨桥”。 这一决定曾引发内部质疑——非遗传承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廖创宾笑称:“我很专制,没征求股东意见。”但他坚信,文化底蕴是品牌的“护城河”:“企业需要商业考量,但力所能及地为行业留下价值,才能走得更远。”此后,潮宏基联合公益组织“稀捍行动”,邀请60余位国际艺术家跨界创作,推动花丝镶嵌技艺现代化,孵化了多个商业化产品系列。
出海逻辑:文化自信与东南亚试验
2024年,潮宏基启动出海计划,首站落地泰国、新加坡。廖创宾强调,出海并非因国内市场饱和——中国仍有巨大空间,而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探索文化输出新路径。东南亚成为首选,因其审美与中国相近。门店首批产品以东方文化元素为主,销售表现超预期。未来,潮宏基计划结合当地文化开发新品,并尝试“流动博物馆”等创新形式。“我们不仅是产品出海,更是品牌与文化出海。”廖创宾说。
未来愿景:守住主业,深耕东方文化
谈及未来,廖创宾的答案朴实而坚定:“扎扎实实做好主业。”他坦言,曾尝试多元化战略但效果不佳,如今更聚焦珠宝赛道,通过“一加N”多品牌矩阵覆盖不同客群。主品牌潮宏基定位轻奢,新品牌Soufflé瞄准年轻礼品市场,未来或推出更高端的产品线。
“企业的终极使命仍是弘扬东方文化。”廖创宾总结,“我希望潮宏基能成为有温度、有生命力的品牌,既创造商业价值,也为行业留下文化印记。”
从代工到品牌,从传统到时尚,从本土到国际,廖创宾用近30年时间诠释了“文化为魂”的商业哲学。在快节奏的消费时代,潮宏基的故事或许能带给更多中国企业启示:真正的品牌力,源于对文化的敬畏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