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技与产业跨界融合的“催化剂”,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上海近日发布系列举措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5月22日下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最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 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有关情况,该意见推出16条举措共计39项任务。
近年来,伴随着科技创新链的加快重构,现代科研范式的深刻变革,科技服务业也正经历着快速发展。
上海市科委数据显示,上海市科技服务业去年营收增加值达3000多亿元,同比增长8.8%,占GDP比重5.6%,拉动全市GDP增速0.4个百分点。去年1~11月,上海科技服务业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9.2%,增速连续三年攀升。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翟金国介绍,《若干意见》是以制度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性文件,重点突出三个改革导向:即系统性、集成性和协同性。主要聚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围绕创新关键环节补齐链条、完善优化工作机制等方面,构建起支撑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服务体系。此次改革的重点放在“强主体、补链条、改机制”三个点上。
翟金国说,“强主体”就是要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在科技服务业领域的创新投入。“补链条”则是要围绕全过程创新、全链条加速,重点关键环节补链、延链、强链。“改机制”将聚焦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在支持机制、管理机制、服务机制上持续优化完善。
具体来看,在供给侧层面,7条举措聚焦服务质量提升。比如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向社会开放力度;探索试点“科学数据银行”,推动大数据、大模型在科研细分领域的垂直应用;二是创新概念验证建设运营模式,建立“未来产业基金+高质量孵化器+概念验证中心+产业集聚区”联动布局机制;推动知识产权转化与运用,深入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扩大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试点等等。
在需求侧层面,围绕市场升级提出4条举措。加快推动应用场景开发与开放,发布科技创新服务需求清单,激活市场需求,推动科技服务“首创”示范应用场景建设;二是优化财政科研经费和科技创新券支持方式,将概念验证、科技保险、专利代理、科技咨询等纳入科技创新券范畴。
图为东部中心 金叶子/摄
在科技服务业中,概念验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要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成果,可称之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简单来说,概念验证主要开展两项工作:一是验证技术是否可行;二是验证市场是否认可。
上海如何强化“双验证”功能?翟金国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近期上海正在研究制定高质量概念验证平台建设方案,将重点强化技术验证、市场验证、政策供给三个方面。
他说,技术验证方面包括建立从初始验证到实验室验证的里程碑式筛选机制。鼓励高校院所搭建早期成果池,建立灵活的筛选机制,推出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种子”清单;鼓励科技服务机构、科技企业、高校院所自主或联合建设概念验证平台,聚焦“创新试错”与“路线比选”,开展技术原理、产品原型、应用场景等验证工作。
市场验证方面,建立从“技术经理人”到“项目经理人”的全过程服务机制。构建市场可行性验证体系,提供需求验证、竞争验证、成本验证等市场化服务;建立组织与培训机制,为科研人员导入“商业理念”。在项目决策、推进和退出全流程中,引入项目经理人制度,确保任务分解、进度控制和资源协调;用好技术经理人队伍,鼓励技术经理人成为项目经理人,做好创业孵化、技术投融资等市场资源对接。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近日告诉第一财经,科技服务业要重视有“科技红娘”之称的技术经理人的作用。他说,技术经理人一般是指在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从事技术转移的专业人士。这两年,东部中心加大对技术经理人的培育力度,目前已与上海5所高校展开合作,开设了技术转移相关学历教育课程,并计划在上海成立第一家技术经理人事务所。“研发人员和企业家谈的方向还是不太一样的,我们(技术经理人)要做好翻译,一项项去落实。”
最后在政策供给方面,翟金国说将建立从“资金”到“资本”的接力式支持机制。政府建立分类引导机制,面向未来产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一体化的政策供给,引导向高新区集聚;发挥未来产业基金作用,开展成果筛选与投资;综合运用信贷、保险、基金等市场化融资手段,带动产业资本、金融机构共同支持概念验证成果转化和孵化。
上海近年来的创新载体培育经验表明,专业孵化,并不是简单地把同类型创业企业或创新项目进行时空聚集,而是聚焦细分领域,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持续深度的创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培育,提供专业垂直的孵化服务。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加速重构,也对行业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论坛还将举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分论坛”“女科学家分论坛”等,关注科技从业者、女性科学家的培养、发展。
2023年上海市技术合同50824项,成交金额4850.21亿元。
创新平台包括国家级23个、省级617个和市级49个,涵盖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