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迈向工业领域碳中和,零碳园区如何引领绿色低碳发展?

第一财经 2025-05-23 18:38:55 听新闻

责编:郑嘉维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构建零废零碳工业园区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路径。

5月2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牵头编制,联合施耐德电气、莱茵技术、中建西南及第一财经在上海正式发布了《零废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指南与评价体系》(下称《指南》)。《指南》系统构建了覆盖规划、建设、运营、评估全周期的标准化框架,创新性地将“零废弃”与“零碳目标”结合,将循环经济价值链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构建了一套符合经济、环境、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零废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指南与评价体系》发布现场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文宁在发布会上致辞表示,“《指南》是产学研协同合作的典范成果。这一成果的落地,既为工业园区绿化、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操作的零碳园区建设路线图,也为政府提供了政策研究与规划的科学实践,又为企业优化投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姜文宁希望《指南》能够实现三大价值跃迁:第一,成为技术创新的催化剂,推动碳捕捉、数字化能效管理等前沿技术的场景化应用;第二,构建多方协同的生态圈,促进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形成政策、技术、资本的良性互动;第三,打造国际话语权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工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东方智慧。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轻工处副处长朱蕊表示:“国家已将零碳园区建设纳入政府工作重点任务,目前全国累计培育491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零碳园区的建设是绿色制造的集成升级,但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指南》为园区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希望其开源开放的框架设计能够加速技术落地与生态协同。”

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核心载体,是减污降碳的主战场。中国是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工业园区碳排放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1%,既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资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集中区域。因此,中国工业园区的低碳化改造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气候治理具有战略意义。

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要加大中央对地方推进碳达峰的支持力度,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目前,零碳园区的建设发展正在提速。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多部委密集出台政策,推动园区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管理智慧化协同发展。

全面提升零碳园区标准化水平、加快构建国际互认的评价体系,也成为目前行业内正在全力推进的重要议题。此次《指南》的发布,是行业内各方携手合作、推进零碳园区标准化的重要标杆,未来还将围绕不同领域和行业进行系列行动计划。活动现场,施耐德电气、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携手共同启动了《零碳园区可持续影响力行业报告》(下称《报告》)的编制工作,以及“零碳园区调研走访及高端沙龙”等系列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将首先以“制造业+泛建筑行业”案例调研为基础开展,旨在提供深入行业的实践经验参考。

《零碳园区可持续影响力行业报告》及零碳园区调研沙龙系列行动计划启动现场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市场营销部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联席院长古月表示:“零碳转型需技术、生态、标准三管齐下。本次《报告》及后续系列行动计划的启动,正是多方携手为产业转型提供的‘零碳方法论’。未来,施耐德电气将持续凭借创新的技术和方案,与各方共同推动零碳园区的发展、驱动产业转型,加速打造以数字化、绿色化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

第一财经常务副总经理杜坚表示,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零碳转型既是挑战,也是重塑产业竞争力的机遇。零碳园区作为产业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已经有了诸多的落地实践。此次通过《报告》以及零碳园区走访等活动,我们将会发现零碳转型的多元化路径和创新应用。未来,第一财经将携手更多专业伙伴,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以及零碳转型经验的价值共享。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