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纲要》指出,“发挥各级教育基金会作用,引导规范社会力量投入和捐赠教育。”“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强国建设的良好环境,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建设教育强国强大合力”。属于第三次分配理论中的基金会等慈善力量的出现和有效运行,是三十多年前率先出现在上海的改革开放崭新元素;笔者有幸见证之!
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积极助推教育基金会高质量发展,发挥志书“存史、育人、资政”作用,赋能枢纽型、智库性、头雁式社会组织建设,5月15日,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民政局指导,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志(1993—2023)》出版座谈会暨“教育强国·基金会何为”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小礼堂举行。活动旨在探讨社会组织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使命担当和探索实践,以“头雁示范”带动“群雁齐飞”,汇聚建设教育强国强大合力,营造崇德向善良好社会氛围。笔者由此深受启发。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顾红亮首先致辞,感谢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在教育强国、教育强市建设新征程中,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中提供的重要支持和作出的独特贡献。他热情地指出,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发扬首创精神,在全国率先编纂出版首部基金会志,不仅为上海教育系统增添一本有分量、有质量的志书,也为新时代教育公益事业提供了一份鲜活样本,为上海教育守正创新、建设世界一流教育提供了独特经验和视野。他还进一步表示,希望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以《会志》出版为新起点,聚焦推进教育改革新任务、聚焦构建教育公益新模式、聚焦打造教育发展新标杆,勇当教育强国的“先锋队”,为上海教育“施工图”落地提供坚实支撑,为教育强市、教育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范传伟在致辞中指出,这本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会志》即以厚重篇幅生动记录了基金会30年的奋斗足迹,彰显了社会组织在服务国家战略、参与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价值。他表示,此次研讨会以“教育强国·基金会何为”为主题,恰逢其时、意义深远,期待通过深入探讨,进一步明确基金会在教育强国中的使命定位,以“头雁”担当引领社会组织协同发展,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上海经验”,为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贡献社会组织的智慧和方案。他强调,希望各级各类基金会依法办会、规范办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共同擦亮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的幸福底色,共同彰显上海人民城市的高度与温度,为公益慈善和教育事业繁荣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蒋红、洪民荣、姜复生、周增为等上海教育界和地方志界权威人士向上海图书馆、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协会、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上海市徐汇中学、上海市第二中学、上海市位育中学、上海市大同中学、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学等单位代表赠书。笔者认识其中的不少中学校长和大学参会代表,他们都强调这本《会志》很厚重(有一百多万字);如何更好品读?我谈了看法:
首选,必须去了解下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诞生的时代背景。即在一九九三年的上海,公共财力并不宽裕甚至紧张;百业待兴,经济发展的任务当时成为政府主题。如当年上海刚刚在全国率先取消购物票证即结束短缺消费经济的局面、上海地铁一号线局部即从徐家汇到铁路新客站刚刚通车、浦东开发初见陆家嘴的轮廓但天际线还未形成;这个时段民生压力巨大如教育需求、住宅需求等都不容回避。在政府财力不足前提下,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就应运而生;她富有成效地吸引、鼓舞爱国侨胞和爱心人士资助教育,催生了惠及至今的诸多佳话。
其次,有必要静心品读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教授所做回顾。他这样向与会者回首丹心往事:“我们整个事业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代一代人奋斗,今天的会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即以会志为致敬,不往来时的路,以教育强国为继任,走稳脚下的路,以头雁为担当为责,照亮未来的路,重温初心立足当今,展望未来。最后回到这本志书,志书里边记载了基金会的首任名誉会长,也是上海教育基金会成立的决策者黄菊同志的一段话,当时黄菊同志说‘教育问题是一改二投,一改就是一要改革,二投就是二要投入’。而投入当时成立教育基金会,就是一项新举措。他讲得很全的,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动员全社会支持资助,他要求再接再励,不断开拓,募集好、管理好、使用好每一分钱,黄菊同志30年前提出用好每一分钱。我们今天怎么样才算是用好每一分钱,30年前的一分钱,30年后的一分钱,它有共同的精神价值,可是智慧、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不是光钱到钱,这里边有智慧才有高附加值,这是今天特点。黄菊同志谈他为什么赞成成立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他说不要忘记,政策也是钱,基金会要当一个半钱用。黄菊说,人家要我当很多的这个顾问;那个名,我一概推辞掉;我接受两项:一个是上海志愿者总队顾问,一项是你们上海教育基金会名誉会长(现在叫理事长、当时叫会长),他说我只接受这两个,其他一概都推掉。回顾这一初心和三十年走过来的历程还是很令人感慨的。这也是如今我们继续前进的一个动力“!
再次,需潜心地对基金会志目录进行通读并再寻找兴趣点。任何图书包括史册都有目录以利读者,而这本基金会志的目录尤其简洁明了、我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掌握目录,就是全盘性地了解全书精华和感悟编撰者的思维脉络。如读者是教育局负责人,就有必要根据目录指引品读第一篇即主题是教育基金会组织机构;这一方面是增加阅读面,另一方面是便于今后展开否有针对性的合作。如读者是学校的书记、校长和骨干,我就建议品读第三篇教育资助和第五篇人物;这方面体现了上海教育的温度、城市软实力和典型人物带来的示范意义。
第四,根据专家相关实践和最新感悟来丰富对本志的理解。教育基金会公共号会经常性地发布主题活动的专家感言,我认为都是当代财富、值得姜小记者和红韵小记者团学习。如著名历史学家熊月之教授在首发式上就这样表示:“我们都说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一流教育需要一流教育基金会。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经理兼总编辑鲍静静也说了这句话,这个说得非常正确完全对。我想补充的,一流教育基金会背后一定有一流的城市品格或者叫城市精神,是这个城市品格城市精神是这个城市的社会滋润熏陶和支持教育支持基金会。我们知道开放、创新、包容是鲜明的上海城市品格,我们梳理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历史,研究基金会30多年来各种各样及其丰富的实践,可以清晰发现,上海城市品格贯穿于基金会的始终,浸润基金会各项实践当中,是渗透在基金会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无处不在的灵魂“。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累计有23个省(区市)开展了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工作。已有超过20个城市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特朗普政府在即将向国会提交的2026财年的支出申请中,将只为NSF申请40亿美元的拨款,较此前的90亿美元拨款大幅缩水55%。
推动适用性好、成熟度高的核算方法逐步形成国家标准,指导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开展产品碳排放核算。
本期《两说》通过对比第一财经2015年对话张瑞敏与2025年对话周云杰的两次专访,深度挖掘热点背后的“中国制造张力”故事。重点聚焦海尔从“用户永远对”到“用户零距离”的企业文化传承,从“砸冰箱”到“懒人洗衣机”的创新变革,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战略升级,全景展示中国高端制造企业四十年来如何保持自我以为非”的变革基因,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代聚焦。跨十年周期,以财经媒体对中国实体经济的长期追踪为精彩注脚,透过海尔出圈的表象,揭示中国制造企业应对时代挑战的韧性与内生活力,以及新质生产力蓄势待发的中国经济动能。
建立和完善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消费侧碳足迹测量方法学显得尤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