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 旗下的自然科研智讯(Nature Research Intelligence)全球发布《科学智能白皮书2025》(下称“报告”)。
报告首次运用2015-2024年全球科学智能多源大数据,近60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联袂写作,深入剖析AI与科学研究大融合之势,探索7大科研领域、覆盖28个方向、近90个科学智能前沿问题及突破路径,以洞见前瞻未来,引领科学智能范式变革,应对全球挑战。
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 AI4S)是面向科学研究的人工智能创新和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的总和,体现了人工智能创新与科学研究双向促进与深度融合。报告全面探讨了科学智能在7大科研领域、28个前沿方向、近90个科学智能关键问题及突破路径。通过科学家提出关键词和出版物数据库的匹配,可以发现在科学智能研究中最获青睐的 AI 方法和技术。
大语言模型(LLMs)已经成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通用科研工具。强化学习在工程系统控制、数学定理证明及物理模拟等复杂场景中占据主导地位。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地球环境领域渗透显著。此外,分布式学习、图神经网络、可解释 AI 和边缘智能在不同学科中均得到广泛应用。
根据自然科研智讯(Nature Research Intelligence)提供的AI相关出版物数量、引用量以及自然指数(Nature Index) 等多源大数据统计显示, 2015至2024年间,全球人工智能和科学智能领域的学术出版物总量快速增长,科学智能异军突起,2020年后加速成长,有力推动了人工智能研究整体的井喷态势。
全球人工智能期刊论文数量在过去十年间激增近三倍——从30.89万篇增至95.45万篇,年均增长率为14%。人工智能核心领域(如算法、机器学习)占比从44%降至38%;科学智能占比相应提升了6个百分点,且其年均增长率从2020前的10%,提升至2020后的19%。尤其是在工程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从2020年前的9%和15%,提升至2020年后的16%和29%。
国别研究显示,2015年至2024年间,全球人工智能出版物排名前五的国家/地区的格局发生了转变。中国增长势头尤为显著,AI出版物总量从2015年的6.01万篇上升至2024年的27.39万篇,占全球总量29%。2018年,中国的出版物总量超越欧盟,居全球首位,2022年超越欧盟和美国的总和。印度也展现出明显的追赶态势,2015年其AI出版物总量为1.82万篇(仅为美国的1/3),2024年提升至8.51万篇,几乎与美国(8.57万篇)齐平。
从科研影响力看,美国优势仍存。基于自然指数追踪的高质量前沿研究期刊发表的 AI 相关论文引用量统计显示,美国保持领先地位,2020年达到30.22万次。中国引用量从2015年的1.03万次跃升至2020年的14.48万次,并于2021年首次超越欧盟。至2024年,中国的AI相关论文引用量占全球总量的40.2%,实现了对美国(占比42.9%)的快速追赶。
中国在AI应用型创新领域实现了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跨越。对专利、政策文档与临床试验中的引用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凭借持续高速增长,于2016年以2.32万次的引用量超越欧盟(2.23万次),2019年以2.60万次超越美国(1.96万次)。至2024年,中国占据了全球AI出版物在专利、政策文档与临床试验中的引用达41.6%,遥遥领先。
就科学智能分领域AI出版物国别趋势来看,中国在AI与地球环境科学和工程交叉领域拥有先发优势;2019年以来在AI与数学、物质科学和人文社科交叉领域发力超越,全球领先。在AI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欧盟与美国依旧保持优势,中国位居第三。同时,印度在以上所有领域都呈现出追赶态势,在地球与环境、工程和人文社科领域,目前已居全球第三。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仍是全球最重要AI科研伙伴,尽管在2020年到达顶峰后合作有所下滑,至2024年,中美合作的AI出版物总量为1.22 万篇,是2015 年的两倍。
他是一位在科技行业创业23年的人物,他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与强大的自学能力,跨越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多个前沿领域,从“草根”逆袭成科技先锋。
谷歌将在实验室外测试AI搜索模式;消息称微软Azure平台将托管马斯克的Grok AI模型;多邻国推出148门AI生成的新语言课程。
4月25至27日期间,论坛聚焦“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三大板块,设置15个分论坛。
①全球首个“AI+甲骨文”创新赛事在豫启动;②上海交大推出AI三大基金和“AI十条”;③天工Ultra研发企业:即将量产人形机器人,未来价格和小轿车差不多。
腾讯云大模型知识引擎已率先接入MCP,拓展AI应用边界;阿里通义万相开源首尾帧生视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