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港口领域正加速培育壮大港口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我国智慧港口主要领域已实现“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重要转变。
在中国港口协会今天(27日)主办的“港口科技创新大会”上,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祝振宇介绍,当前,我国已建成自动化码头52座,自动化码头的应用规模、作业效率、技术水平总体位居世界前列。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基本实现设计建造、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管理全链条等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作业效率大幅提升。干散货码头“翻”“堆”“取”“装”“卸”等关键作业环节基本实现自动化。
“全流程智能化管控与运维技术应用大大提升了港口安全水平。”祝振宇说。
浙江省海港集团董事长陶成波也表示:“港口的科技创新水平直接影响港航领域的物流效率,更关系全球经济的循环安全。”
第一财经记者从大会上了解到,作为全球物流网络的核心枢纽,近年来,我国港口领域的创新实践不断涌现:在上海港洋山港区,大型装卸作业设备在百公里外亦能智能远程操控。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通过引入双小车自动化岸桥,可实现两部小车接力作业,使装卸作业效率提升50%。集装箱卸下后,自动导引运输车将箱体高效转运至堆场。世界首创双箱自动化轨道吊随即接力,一气呵成起吊两个集装箱,助力堆场作业效率翻番。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仅需5分钟即可有序排列2.4万个标准箱;在浙江宁波舟山港,无人集卡沿着北斗卫星导航在堆场与岸桥之间快速穿梭;在广西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慧运营中心,技术人员轻点鼠标、慢推操作杆,百米外海蓝色的巨型岸桥降下钢铁“抓手”,将一个几十吨的集装箱平稳吊装到智能导引运输车上。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港口作为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和国民经济的关键节点,正面临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转型的重大机遇。”港口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港口协会会长顾金山说。
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76亿吨,同比增长3.7%;集装箱吞吐量3.3亿标箱,同比增长7%。在全球货物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我国占据八席。
5月27日,中国港口协会主办的“港口科技创新大会”现场。摄影/章轲
顾金山介绍,近年来,我国自动化码头建设全球领先,智能调度系统广泛应用,绿色低碳技术不断突破,“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港口作业效率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不仅为港口自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同时表示,我国港口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部分港口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效率不高,一些先进技术在港口的推广应用还面临诸多障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协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不够紧密。与培育发展港口新质生产力及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目标要求还有差距。
港口科技创新大会上,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港口科技创新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应鼓励港口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健全研发机构,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注重成果总结,及时形成标准。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强与国际先进港口交流合作,互利共赢。
此外,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运营的深度融合,推动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提升全流程智能化水平。加快新能源技术在港口的应用,通过智能调度和能耗管理,降低碳排放,打造“零碳港口”。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攻克自动驾驶、车辆混行技术瓶颈和难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创新发展处副处长赵晓辉在港口科技创新大会上透露,交通运输部将加快出台《“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明确到2030年和未来更长时间“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建设目标、推进路线、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
“目前,《实施意见》已完成征求意见工作,与上位文件作进一步协调后,将以交通运输部、发展和改革委、工信部、数据局、铁路局、民航局、邮政局文件形式印发。”赵晓辉说。
要推进传统产业深度绿色转型,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实施,积极应用先进装备和工艺,加快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
交通运输部今年谋划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联通提质工程、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网完善工程等20个重大工程(包)和新藏铁路、三峡水运新通道、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等45个重大项目
我国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总量约6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
会议期间各方深入交流、碰撞思想,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与合作意向,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智慧与力量,也为各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随着论坛成果的逐步落地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将创造一个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美好未来。
本届大会的主题为“在乎者赢,行动者胜”,旨在通过搭建国际化企业交流平台,推动企业践行ESG理念,并进一步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