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兴业银行私人银行部推出的“高端客户子女名企实习计划”引发业界关注,该业务通过对接多家知名机构实习资源,要求客户新增千万级资金并锁定存期。
兴业银行就上述事件回应第一财经称,在推广过程中存在表述不完整的情况,并已决定暂停相关项目。
据记者了解,该计划确实存在,是面向高净值客户提供的增值服务,银行委托第三方机构执行。但申请人是否可获得实习机会,由面试企业最终决定。与此同时,有部分合作企业出面辟谣,表示并未参与该合作项目。记者尝试联系其他相关机构,暂未获得回应。
实际上,据记者了解,这种现象并非个例。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银行私人银行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子女教育服务、实习机会、生活服务等,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这一现象的背后,是银行面临的揽储压力以及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
而与此同时,上述业务中涉及的“存款限期不得转移”条款的合规性也引发诸多讨论。
“存款与实习挂钩”引争议
27日,据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上述“高端客户子女名企实习计划”系兴业银行推出的“2025菁英实习计划”,该计划专为高净值客户子女设计,提供多家知名企业实习机会。
宣传图片显示,此次实习计划将为高净值客户子女提供涵盖金融、互联网、资讯、快消、传媒、汽车等多个热门行业的实习机会。其中,谷歌、微软、中金资本、字节跳动、新华社等知名企业位列其中。
“实习计划”亦显示,非私行客户需新增1000万元、存量客户新增500万元可获推荐资格,且要求资金锁定至实习结束。
该消息一经曝光,迅速引发广泛关注。记者发现,兴业银行私人银行的公众号上已无法检索到相关文章。记者向兴业私人银行部咨询,工作人员确认该实习计划存在,并称是为高净值客户提供的增值服务。
消息发酵的同时,针对“通过在银行进行大额存款可以获得实习机会”的说法,字节跳动27日下午通过官方账号发布声明称,此类传闻均不属实。字节跳动的实习岗位录用完全基于公司业务招聘需求,所有录用流程均需符合公司的标准和规范。
实际上,这并不是兴业银行私人银行首次为高净值客户子女提供类似服务。早在2022年,兴业银行就针对高净值客户子女的教育需求,推出了“菁英大学研修班”。该项目联合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开展名师培训、企业探访等活动。
2023年,兴业银行私人银行将相关服务升级为“菁英教育”服务体系。在该体系下,推出了“菁英实习计划”,为高净值客户子女提供包括线下实习和远程实习在内的优质企业实习机会。
该行私行人士对记者表示,该项目的核心优势在于为参与者提供多家知名企业的线上与线下实习机会,完成实习的参与者还将获得实习证明,这将有效提升客户子女在留学申请或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属于高净值客户子女教育体系中的一环。
激烈竞争下银行揽储花样百出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兴业银行并非孤例,此类服务在业内较为常见。
比如,中信银行私人银行携手集团内各金融公司资源,为高净值客户子女打造集合金融全牌照和实业平台的实习资源,提供“1周集训+2至4周实习”机会,而中信银行私人银行的准入门槛要求日均管理资产在600万元及以上。
有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为高净值客户子女提供实习机会属于私行提供的教育服务中的一环。事实上,从孩子的基础教育阶段,如小学、中学的择校、选专业,到大学阶段的升学申请、论文写作、课业辅导,再到毕业后的实习和就业,“只要客户需要”,银行都会充分调动自身资源,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该如何看待银行上述行为?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对记者表示,为高端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本身无可厚非,这本质上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以实习机会为例,其合作对象不仅限于大型互联网企业,还包括众多优质的金融机构。鉴于银行与这些机构之间存在长期合作关系,相互提供支持是符合商业逻辑的。
上述银行人士也称,为高净值客户提供“软性”服务已成为吸引客户的重要方式之一。除了在财富管理、法税咨询等核心业务方面满足客户的硬性需求外,银行也在软性服务上不断发力,以全方位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比如,有银行工作人员曾对记者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私行客户想观看某场异地音乐演出,但票源紧张。银行的服务人员主动与演出方沟通协调票务事宜,积极为客户寻找购票渠道。不仅如此,记者注意到,银行也会经常调整私行客户权益,精确瞄准私行客户的需求,“开抢”高净值人群。
例如,民生银行聚焦高端医养、财富传承等核心需求,为客户量身打造个性化财富管理服务,涵盖家族信托、税务规划等多个专业领域。渣打全球私人银行也宣布推出私募市场联合投资俱乐部,为符合条件的超高净值客户提供直接参与私募市场的投资机会。
平安银行在本年度多次对私人银行客户权益进行优化调整。根据客户金融资产规模,将客户细分为五个层级:财富层级(50万至200万元)、钻石层级(200万至600万元)、私人银行层级(600万至3000万元)、顶级私人银行层级(3000万至1亿元)以及家族办公室层级(1亿元及以上)。针对不同层级的客户,平安银行提供精准化、差异化的专属服务。
银行维系高净值客户的方法层出不穷,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在同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揽储压力日益凸显。一位国有银行地方支行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银行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存款规模直接关系到银行的业绩表现和市场地位。为了完成揽储任务,银行不得不想方设法吸引客户。”该负责人进一步指出,推出这些增值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但也反映出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某种无奈。
在当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面临压力的背景下,私人银行业务作为被视作“皇冠上的明珠”的高价值板块,正成为银行揽储的关键发力方向。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私人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AUM)达到3.47万亿元,增速为13.2%,居行业首位;农业银行紧随其后,AUM达到3.15万亿元,增速高达18.87%;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私人银行AUM分别增长16.73%和10.31%,达到3.14万亿元和2.78万亿元。
“实习期资金不得转移”违规了吗?
此次事件另一个引起热议的关注点是,兴业银行在公众号中提到的“实习期内资金不得转移”这一要求,是否违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相关规定,商业银行在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时,应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基本原则。
金融律师雷雷对记者表示,“以大厂实习岗位兑换固定存款金额”的模式可能会引发银行违反《储蓄管理条例(2011修订)》第十五条规定,该规定提出,储蓄机构不得使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储蓄存款。
四川聚仁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于全向表示,储户存入相应金额的资金,并且在子女实习期间不转移资金,银行则为储户子女提供知名企业的实习机会。这一条件是银行在业务开展初期就明确公示并告知客户的,属于附条件的储蓄合同条款。
不过,董希淼对记者称,“是比较正常的商业行为”,鉴于客户的需求,其子女有实习的需要,银行与相关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能够为客户子女提供实习机会的安排。这是践行以客户为中心服务理念的体现,在法律法规上并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