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将至,在屈原故里宜昌秭归,一场关于“屈原”品牌“回家”的行动正引发广泛关注。
5月28日,秭归一家农业科技企业历时半年多时间的谈判,终于完成对一系列散落在各地的“屈原”品牌的收购,涉及商标10余个。接下来,秭归当地将通过“种植基地+观光工厂+农户”模式,让“屈原”品牌从历史符号转化为乡村振兴的产业引擎。
“屈原品牌理应扎根屈原的家乡秭归!”屈原家香(湖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屈原家香”)创始人宋金山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屈原”这一承载着千年楚风汉韵的符号,既是宜昌的文化名片,也是赋能产业的核心资产。然而,长久以来,“屈原”相关商标一度散落在江苏、浙江等地。
“屈原品牌价值最大的就是强关联性的粽子食品。每到端午节,屈原文化主题的粽子便热销,体现出屈原文化在食品领域的影响力和商业潜力。”宋金山直言,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整合,屈原品牌的食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推广力度不够,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品牌价值也没有充分挖掘,“这些产品就像散落的珍珠,急需一条线串联整合”。
面对品牌外流压力,屈原家香自筹资金,历时半年谈判,从浙江黄岩、江苏启东等地企业竞争对手手里以高价收购“屈原”“屈原红”“屈原故里”“屈原家宴”等10余项“屈原”系列品牌商标,构建食品品牌矩阵,涉及粽子、元宵、糕点、糖果、茶、面点、坚果、食用油、调味品等食品品类近百种。
“品牌回家的最终目的,是让家乡人过上好日子。”宋金山说,屈原家香计划通过“种植基地+观光工厂+农户”模式,将“屈原”品牌从历史符号转化为乡村振兴的产业引擎。一方面,深度挖掘端午包粽子、送魔芋等传统习俗,推出“屈原香粽”礼盒,同时广泛征集屈原故里区域及相关优特食品、文创产品,打造屈原“名品优选”。另一方面,公司拟规划投资建设“种植基地+观光工厂+文化体验”综合体,让外地游客来宜昌游三峡、看大坝,划龙舟、包粽子、包香包、扎艾草、喝雄黄酒……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还为游客搭建起沉浸式感受屈原文化的优质平台。
借“屈原”品牌之力,秭归则计划在当地构建“文化+产业”的多元生态,助力宜昌打造“屈原文化”世界品牌。据当地有关负责人介绍,“屈原”品牌的影响力能吸引更多投资与资源,促进当地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等产业进步。还能开发屈原品牌的粽子、茶叶、柑橘等当地特产,丰富产业内容。此外,产业发展也能直接助力百姓增收,从农产品种植、加工到销售,从旅游服务到文化产品开发,各个环节都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让秭归人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创业,增产增收。
2025年化妆品品牌TOP50中,中国品牌数量最多,但销售规模偏小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联合8家优质市场化基金发布硅光未来产业基金矩阵,硅光概念验证平台建设启动。
现阶段,上海已在类脑智能技术开发、临床研究、检验检测等领域取得不少进展,产业上下游主体的聚集、生态体系的打造恰逢其时。
依托龙头企业生态辐射效应、政策创新引领作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等,推动数据产业集聚效应凸显、规模显著增长、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生态完善,力争三年内形成万亿级数据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数据产业集聚区。
今年端午节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不仅满足Z世代对“氛围感消费”的需求,更通过材质混搭、实现文化符号的轻量化表达。加入创意后,这些“端午限定”产品身价倍增,“虽然价格高了,但这些经过包装的创意产品,年轻人很乐意买单。”多家花店店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