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2日至24日,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将在湖北宜昌举行。大会将聚焦内河航运、动力电池产业、新能源交通、水利水电等领域开发、应用及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前沿技术,多维度、多视野展现科技在能源发展中的关键引领作用。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王凡在10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遍布全球,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为全球低碳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能源科技领域,我国拥有了全球4成以上的新能源专利,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建成了白鹤滩水电站、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多个“全球最大”“全球首座”工程,并相继投运。此外,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新三样”2024年出口额突破万亿元大关。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等能源领域新模式、新业态、新赛道持续涌现,带动新能源产业链世界第一。
自从举办2023中国(宜昌)绿色能源发展大会之后,宜昌主导产业的含“绿”量、含“金”量快速提升。宜昌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来,宜昌发力清洁能源产业,3个抽水蓄能项目开工建设,总装机400万千瓦。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发电装机总量3224万千瓦,其中风、光、水电等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4%以上。页岩气探明储量超7.42万亿立方米,正加快打造国家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示范区。“电化长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一批公务船、旅游车船、运矿车船、港口作业船舶电动化投运成效显著,基本建成全省首条“零碳货运走廊”。依托全国15%的磷矿、10%的石墨等资源优势,宜昌大力发展磷酸铁锂电池储能产业链,形成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产业链闭环,新能源电池产能达到70GWh。
据悉,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期间,全球最大万吨级纯电动运输船将正式下水,长江中游首个换电运输航线也将同期启航,并将签约一批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向“绿”而行。
推动缩短货款账期,有助于整车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质效,加快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和做大做强。
新一轮十大行业稳增长方案正在陆续出台。
今年上半年,宜昌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98个,新入库亿元以上招商项目175个、总投资1129亿元,总投资额居湖北第一。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相信长三角地区的绿色低碳转型实践也将给全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多智慧和经验。
零碳实践是难而正确的事,不是短期行为,需要长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