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保障人类健康、驱动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资本正是这场变革中不可或缺的“加速器”。从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全球化布局,到产业生态链的创新破局,从技术转化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路径,如何让金融“活水”精准地灌溉创新土壤?如何构建产融协同的创新生态?
让我们共同聆听嘉宾们围绕“资本驱动生物医药产业跃升”所提出的真知灼见。
主题演讲:资本驱动生物医药产业跃升
沙龙上,主嘉宾汉康资本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苑全红以“中国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为题演讲。他表示创新药是医药健康行业的开路先锋,是攻克疑难病症的关键。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曾是非常严重的疾病,随着丙肝创新药的研发,目前已完全实现临床治愈。
谈到创新药的定价逻辑 ,他认为“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决定高定价:创新药平均开发周期超过10年,投入高达10亿美元,成功率低于10%。需依靠专利期内的市场独占与相对较高的定价,回收前期投入,支持企业持续研发与创新。
在全球医药创新格局中,欧美日跨国制药公司虽仍占主导,重磅药物是跨国药企收入的核心支柱。但生物技术小公司的创新地位愈发重要。中国已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苑全红以康方生物为例指出,2015年该公司凭借300万美金起步,其产品“依沃西单抗”历经研发、临床,最终与Summit Therapeutics(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达成50亿美金海外权益授权,产品不仅在中国获批上市并纳入医保,还推动Summit Therapeutics市值大幅增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为从科研一线出发,分享了生物医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他强调新药研发周期长、投资大,需多学科协同合作,学术界主攻源头创新,企业负责成果转化。
“过去十年,中国生物医药研发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得益于风险投资涌入、人才汇聚、CRO公司发展及审评提速等因素。”
创新药公司大量涌现,科研成果转化加速,国际化研发队伍逐步形成,多款中国创新药在美国获批销售,知识产权转让也愈发活跃。尽管目前面临资本寒冬,但中国药物研发成果丰硕,众多新药上市让百姓用上质优价廉的创新药。
马大为呼吁政府与投资人珍惜成果,容忍创新周期。“原始靶点发现可能耗时10到20年,避免因短期资本波动阻碍长期发展。”马大为建议深化基础科研评价机制改革,摒弃“唯论文”导向,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如高校实验室与企业共建转化平台。
“中国创新药专利已经比欧美多”,“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的核心策源地”。和誉医药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耀昌语出惊人。他回顾了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历程:2003—2007年,CRO企业因承接欧美订单而兴起;2007—2012年,跨国企业来华建立研发中心,众多中国科学家积累了宝贵经验;2014年起,资本活跃、医改推进、人才储备充足,催生了大量生物医药企业。
如今,中国创新药发展已进入关键突破期。创新药专利数量已超越欧美,在国际知名的肿瘤学专业学术组织上,中国企业演讲内容占比达30%,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随着全球多中心临床布局深化,徐耀昌认为,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核心策源地。
作为太保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柏佳洁认为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更能赋能生物医药。她站在保险资金角度,分享了险资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实践。
她认为,生物医药行业研发周期长、回报周期长、投资周期长;一款原研药从实验室到上市需要平均10年以上的时间,耗资10亿美元以上,但是成功率却不到10%。面对这一个特殊领域,保险资金由于其负债周期长、现金流稳定的特点,可以作为耐心资本可发挥独特作用。政策层面,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险资加大对生物医药等领域投资。
医保局积极引导商业健康险能够将丙类目录纳入商保赔付的范围,主要聚焦创新程度较高、临床价值巨大、患者受益显著的创新药,
中国太保已经在生物医药赛道布局多只基金,包括大健康一期、二期基金及即将成立的战新并购基金,覆盖众多医疗企业。
赛诺菲大中华区战略与业务发展负责人杨樱从外企视角,谈了创新生态体系的深度融合。她表示,创新药研发管线是跨国药企的市场价值的最主要推动力。各大药企面临专利悬崖压力,纷纷加强研发管线建设并寻求外部合作。在全球25家管线最多的公司中,亚洲创新能力凸显,中国企业表现亮眼,如恒瑞医药管线产品大多自主研发。但中国药企仍存在短板,在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只占全球总量的3.2%。跨国药企在此有明显优势,创新药价值实现需要中外深度融合。跨国药企已将中国从“研发外包地”重新定位为“创新策源地”,这场双向合作才刚刚拉开序幕。
行业对话:聚势·破局:生物医药产业与资本的协同发展
生物医药技术的迭代瞬息万变,面对资本与产业需求的适配难题,以及全球竞争格局下的协同困境,如何进一步探索破局之道?在本期陆家嘴金融沙龙的圆桌讨论环节,嘉宾们围绕“聚势·破局:生物医药产业与资本的协同发展”的话题,着重探讨前沿技术与产业趋势、企业成长与资本需求等核心议题。
作为本场主持人,汉康资本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苑全红提出,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科研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在哪些领域我们已经是领先了,哪些领域还需要努力?
马大为院士指出中国化学合成研发水平已与欧美顶尖实验室相当,这是创新药走向世界的关键。但生命科学研发周期长、系统复杂,中国在原创靶点发现上仍有不足,需加强基础研究与转化结合。同时,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科研人员应注重成果实用性,管理层面需给予科研人员更多耐心。
对于相比美国和欧洲,我们在中国做Biotech(生物科技)有哪些机遇、挑战?和誉医药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耀昌认为中国具备人才优势,科研人员专业勤奋、团队协作高效,且国内临床数据良好。但企业在创新药海外拓展上存在临床试验资金不足、缺乏海外监管沟通人才等难题,需与资本合作破局。
接下来险资对生物医药投资有哪些考虑?未来将如何布局?太保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柏佳洁指出,中国商业保险面临民众购买意识弱、缺乏数据、医保控费困难等挑战,需通过完善丙类医保目录、加强医疗数据合作等举措推动发展。保险资金将长期投资生物医药产业,采用投早投小和并购整合策略,聚焦国产替代、创新出海等四大主题、创新药、创新器械等五大赛道。
赛诺菲大中华区战略与业务发展负责人杨樱则解读了跨国药企的合作考量,跨国制药公司选择Biotech合作时,首要关注产品能否满足病人需求、产品领先性、数据质量及商业潜力。对于大家关心的地缘政治影响,她认为地缘政治带来不确定性,美国降低药价政策短期暂未影响合作,但长期还需防止风险。
本期“陆家嘴金融沙龙”由上海市委金融办、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陆家嘴金融沙龙秘书处主办,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协办,第一财经、财联社提供媒体支持。作为与“陆家嘴论坛”相呼应的常态化交流平台,该系列活动通过机制化、场景化、国际化的运作模式,持续输出金融改革的“浦东智慧”,为浦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力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更多详细内容,敬请关注电视节目播出:
第一财经频道6月7日21:00;6月11日13:20《资本驱动生物医药产业跃升》。
上海,一座航运之城。连续六年稳居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第三位,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已突破5000万标箱,连续十五年摘得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桂冠。上海的高端航运金融服务,如何将金融资源与航运实体深度融合,助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运金融生态体系?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国际话语权,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能级双跃升?
以科创板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已成为金融支持集成电路产业自立自强发展的主阵地,正逐步构建起“头部引领、链条完整、协同创新”的良性发展格局。
在全球经贸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上海正全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联动发展,航运金融作为关键的纽带,其创新发展对提升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背景下,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持续增长,普惠金融已经成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伴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迭代,普惠金融也迎来了从“广覆盖”向“高质量”跨越的重要节点 —— 如何以“数智”力量打破服务壁垒?如何让金融“活水”更精准地流向薄弱环节?如何在风险防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掌握平衡?这些命题不仅关乎金融行业的转型突破,更深刻影响着实体经济的韧性与活力。本次陆家嘴金融沙龙,将以“数智驱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普惠金融新生态”为主题,邀请多位重磅嘉宾展开深入探讨。
为助力两大中心建设,陆家嘴金融沙龙第21期活动将于7月26日如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