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40+1”洞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到2030年,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增加值超450亿元

第一财经 2025-06-25 10:47:43 听新闻

作者:一财资讯    责编:漆辛夷

到2030年,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增加值超450亿元,大型LNG运输船本土化率提升到85%以上。

近日,上海市海洋局就《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产业规划》)公开征求意见。

《产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到203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稳步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经济创新示范效应显著提升,海洋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3+5+X”的世界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3”即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航运服务业和海洋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5”即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五大新兴产业,“X”即未来深远海资源类产业和未来深远海融合创新产业等海洋未来产业。到2035年,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球沿海城市前列,全面建成国际领先的现代海洋城市。

建设世界级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到2030年,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增加值超450亿元,大型LNG运输船本土化率提升到85%以上,基本建成原创技术策源和绿色智能引领的世界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体系。到2035年,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增加值超700亿元,建成综合实力领先、国际影响力强的世界级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

建设世界级现代航运服务业集群。到203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港口连通性指数全球排名稳居第一,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超1800亿元,新增国际性、国家级航运专业组织和功能性机构1-2家,数智化、低碳化水平国际先进,基本形成现代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建成全球领先的世界级航运服务业集群。

构建世界级海洋新兴产业创新生态。到2030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0%左右,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凸显,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攀升的步伐逐步加快,初步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氛围浓郁的海洋新兴产业创新生态。到2035年,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形成世界级海洋新兴产业创新生态。

建成全球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到2030年,新增涉海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洋领域R&D投入占园区销售收入的比重达5.5%,突破和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重大创新成果、头部企业和顶尖人才,基本建立自主自强的海洋科创体系。到2035年,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建成全球领先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构筑高水平向海开放枢纽门户。到2030年,新增涉海国内、国际合作组织3个,新增涉海国内、国际展览会议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洋战略合作持续深化,全球海洋治理能力稳步提升,国际海洋合作交流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海洋领域协作能力稳步增强,初步建立国际性向海开放新枢纽。到2035年,新增涉海国内、国际合作组织6个,全面形成高水平向海开放枢纽门户。

产业空间布局方面,《产业规划》提出,基于上海市海洋产业现状布局,充分衔接相关空间规划,统筹协调现有陆海空间资源,引导重点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两核一带一廊多点”的海洋产业总体布局。制定重点产业的行业布局,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形成“两核多点”的产业布局,航运服务业形成“3+2+2”的产业布局,海洋旅游业形成“一江一河一带一岛”的产业布局等。

《产业规划》明确重点任务,即通过“五大工程”的建设实施,支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

第一个工程是推动建设世界级海洋产业集群,主要包括建设世界级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建设世界级现代航运服务业集群、构建世界级海洋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等任务;

第二个工程是实施海洋创新引领工程,从更高起点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区、强化涉海高能级创新网络支撑、提升海洋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等方面展开;

第三个工程是实施海洋基础建设工程,包括加快涉海基础工程建设、优化涉海配套设施布局、构建海洋特色产业载体等方面;

第四个工程是实施数智化升级工程,从构 建海洋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智技术深度融合、丰富数智化应用场景等角度拓展;

第五个工程是实施海洋合作开放工程,包括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升国际合作开放水平、深化国内区域交流合作等内容。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