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值超10万亿元的海洋经济,再次迎来重磅政策利好。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
会议从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有序推进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等多方面作出具体部署。
不久前,《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提出拟制定出台《上海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探索组建海洋产业发展集团,研究建立市级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建设世界级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
不只是上海,近段时间以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等沿海大省纷纷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发布政策文件,或以立法方式通过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条例。
业内分析,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海洋经济正进入新一轮爆发期,海洋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多元化发展。伴随海洋经济潜力释放,将为多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
作为陆海兼备的大国,中国拥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同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到2030年,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海洋产业在增加值和创造就业方面将超过全球经济整体表现,海洋经济对全球经济增加值的贡献将翻一番,达到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增加值比重在2.5%左右。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5438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9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海洋经济呈现向新向好发展态势,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
此次中央财经委会议明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
海洋科技水平决定着海洋经济的开发程度,随着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进步,海洋传统产业数智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海洋新兴产业持续培育壮大。去年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2万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三成。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程保志撰文分析,目前我国海洋领域传统产业占比仍较高,如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运输占海洋经济的比重接近90%,而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材料、海水利用、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到10%,亟须通过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打通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堵点和瘀点,因地制宜打造不同层级和规模的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
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程保志认为,要积极发展海上风能、海上光伏、海水制氢等清洁能源,并积极探索海洋牧场、海洋油气等多种资源能源集成的综合性海洋开发利用模式。要加强核心装备和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大力发展海洋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做大做强海工装备制造产。还要聚焦海洋原创新药和高端生物制品开发,探索突破重大海洋科学问题,推动产品和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朱坚真表示,未来,中国海洋经济的潜力释放,将通过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生态构建的层级递进,形成三大战略增长极:首先是以技术突破激活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其次是以产业升级重构全球价值链条,推动海洋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质变。最后是生态构建,以先进的中国经验与产业引领全球海洋经济的治理合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生态。
各地抢抓海洋经济机遇
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崛起、培育经济新动能、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的关键支撑。如今,我国已形成北部、东部、南部三大陆海经济产业圈,构建起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作为海洋经济标杆城市,上海已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完备体系,产业规模连续多年稳健增长。2024年,上海海洋生产总值11387亿元,同比增长11.2%,占当年全市生产总值的21.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0.8%。
《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日前公开征求意见。以高端、集群、创新、国际化为引领,着力推进海洋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海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海洋服务业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
到2030年,上海将基本形成“3+5+X”的世界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3”即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航运服务业和海洋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5”即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五大新兴产业,“X”即未来深远海资源类产业和未来深远海融合创新产业等海洋未来产业。
2024年,山东、浙江、广东三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为47.5%,占据半壁江山。今年,浙江和广东都在省级层面召开了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浙江省明确,今年实现海洋经济领域项目投资2200亿元以上,海洋渔业一产产值突破1000亿元。
浙江将海洋前沿科技的前瞻布局作为重要抓手,在政策制定上突出创新驱动。《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实施科创平台能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主体生态强化、创新人才引育四大工程,加快海洋科创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
广东省部署培育海洋新动能。6月26日召开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培育壮大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和未来产业,加大力度打造现代海洋企业矩阵,不断巩固拓展产业优势。要融合升级海洋服务,聚力发展海洋文旅,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持续优化拓展涉海服务保障,推动海洋服务业提升水平、提高效能。
山东省强调以改革创新推动海洋经济更上一层楼。近日《求是》杂志刊发山东省委书记林武署名文章《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文章指出,坚持改革引路,最大限度激发海洋发展活力。加快推进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海洋经济政策集成改革,在海洋新业态培育、海域综合利用、海洋园区建设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对海洋牧场、海洋碳汇等新业态的有效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海洋发展投入机制,加快完善涉海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探索创新蓝色债券、蓝色信贷等海洋金融产品,引进和培育涉海风险投资,发展海洋领域耐心资本。
光伏板块掀涨停潮,钢铁、煤炭、工业金属板块表现活跃,脑机接口、CPO概念走弱。
巨力索具、神开股份、东方海洋、振华重工等多股涨停,国联水产、中科海讯等多股涨超10%。
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
目前已有16个省份公布了2022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相关数据。其中天津、浙江、广东、江苏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都超过了12万元。从行业门类看,各省份非私营单位收入前三的行业各不相同,浙江、广东等地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跑。
今年前5个月,浙江省电动汽车出口163.2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对欧盟、中东、东盟和拉美出口分别增长1.5倍、98.2%、3.9倍和1.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