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LABUBU,心爱之物体现社会文化与情绪

第一财经 2025-07-04 09:49:53 听新闻

作者:佟鑫    责编:李刚

宠物也好,手办也好,某类活动也好,把爱灌注到身边的物,似乎就不会流失消散。物不会让你失意,不会背叛。

潮流玩偶LABUBU火爆全网,在世界各地被抢购并出现短缺,很多人觉得看不懂。

当网友们盯着手机,想要抢一张“苏超”的票,本能心态可能是想凑个热闹,因为网上层出不穷的新梗让人欲罢不能。“苏超”的魅力已经大大超越业余足球比赛本身,成为一个大省和十三个城市的名片。很多人也想弄明白这是怎样运作发生的。

市场营销学者阿伦·阿胡维亚在新书《心爱之物:热爱如何联结并塑造我们》中说,我们对事物的爱缘于它们创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连接了我们关心的人。

阿胡维亚尝试展示事物如何帮助我们发现自己是谁,想要成为谁,以及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当代社会的一些现象,更好地理解对物的热忱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需要注意的是,阿胡维亚给了“物”一个相对更广的定义,除了物品,也包括活动。

在爱相对稀缺、很多年轻人自称“能量低”的当下,把爱留给身边的物,成了普遍现象。摄影记者/任玉明

有人感叹:“如果我们像LABUBU这么丑,还被那么多人喜欢,就好了。”在爱相对稀缺、很多年轻人自称“能量低”的当下,把爱留给身边的物,成了普遍现象。

宠物也好,手办也好,某类活动也好,把爱灌注到身边的物,似乎就不会流失消散。物不会让你失意,不会背叛。

阿胡维亚认为,我们对事物的爱是真正的爱,但和对人的爱有差别。这种爱部分地被我们与事物的关系所塑造。一般来说,人们看待事物的时候,在意的是其实际功能和价值。当人们对事物的关心超出了它的价值,相应产生了更深情感的时候,就是在“爱事物”了。人对事物有怎样的爱,这种爱如何保持,取决于我们怎样看待事物。

“社会脑理论”认为,协调家庭内部和部落内部的活动,对早期的人类生存至关重要,因此,人类的大脑进化更关注人而不是物。大脑通常以一种冷静的工具性方式来思考事物,以一种温暖的情感方式来思考人。当我们爱物的时候,是以爱人的态度来对待物。美国学者赖曼和卡斯塔诺的研究发现,人们在思考人的时候才会用到的脑岛区域,在思考喜爱的品牌时也会用到。

我们喜欢的东西,不断冲击和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具体是怎样起作用的呢?阿胡维亚设计了三种情境,来检测大脑会不会以通常对待人的方式来思考事物。这些情境都会给人与事物之间原本冷静、实用的关系带来情感上的温暖。

第一种情境是拟人化,比如物品的外观、声音或行为像人,使人的大脑开始把它们识别成人。

第二种情境是物品成为“人际纽带”,承载了我们与朋友、家人的亲密关系,使物品成为与人相关的一部分,从而有资格被爱。

第三种情境是自我感知,也就是在事物中融入了我们自己,促进我们更懂自己。

在《心爱之物》的新书沙龙上,一位读者说,当今社会信息量太大,一个人已经逐渐可以被细分成很多个方面,这意味着,人可能会有很多个方面,没有办法与他人完全对应,最后就会由物来承接。即使是伴侣,一起生活很多年,非常熟悉对方,也可能需要为彼此承受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而事物则可能会在家庭和亲密关系当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心爱之物》的译者谭咏风是一位心理学者和体验设计顾问。她在译序中说,事物会帮助我们接受自己的复杂性,探索如何成为更好、更丰富“版本”的自己。在新书分享会上,她告诉读者,像搭配服饰、整理藏书、卖出二手物品,以及年轻人用手工艺创作的方式创业等“非标准化”的行为,都是借助物去创造新的感受、新的关系和新的联结。

谭咏风也透过LABUBU和“苏超”两个最近火爆的案例,分享了“爱物之心”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对事物如何保持对人们的吸引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对话谭咏风

我们的社会文化正在经历变化,应该留一些适当的情绪出口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LABUBU”

第一财经:“新新人类”对物的爱并不是一件全新的事情,但LABUBU的爆火,还是让很多人觉得不好理解。有人说这个娃娃并不好看,“有点可怕”,有人说这个娃娃看上去和以前火过的娃娃没有太大区别。从《心爱之物》的相关理论来看,你觉得可以怎样去理解LABUBU的爆火?

谭咏风:每一代人有属于自己的“LABUBU”。我是70后,喜欢史努比和姆明。这两个形象都已经七八十岁了(姆明诞生于1940年,史努比为1950年)。很多著名的IP都岁数挺大了,比如汤姆和杰瑞已经85岁。

Hello Kitty也已经51岁了,去年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了50周年纪念展览,也是一票难求。5月底,我路过Hello Kitty在延庆路的“黑皮Kitty”快闪空间,那里在举办“黑皮限定家纺系列”的线下首发活动,排队也很长。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排队的主要还是年轻人,着装跟Hello Kitty的形象风格也很一致。

在《心爱之物》中,作者讲过人在不同生命阶段品味(taste)的变化模式,就像是对歌曲的品味,每一代人可能都有“一首新歌”。当年我们听周杰伦、听黑豹乐队,我们的父母大概也不太理解。

如果从“LABUBU现象”中抽取一些行为要素,例如:支付溢价买一些别人看起来没用的玩具,觉得这个东西带给自己情感抚慰作用,甚至导致看起来有点疯狂的收集行为,并且因为喜欢这个物品,有一些小圈子,等等。这些行为在不同代际也都有,例如我们上一辈人的集邮爱好。

当然,现在的情况也有特殊之处。由于渠道、交易平台的发展,LABUBU在“二级市场”的购买和“炒作”比较发达,以前似乎不多见。

LABUBU作为一个“爱物”,并没有独特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不过,它的形象本身,有个文化上的趋势变化。Hello Kitty、蒙奇奇、jellycat等,是很可爱、很萌、很柔软的。但泡泡玛特现在最火的LABUBU,是一种怪物(monster)的形象。

三丽鸥明确说Hello Kitty不是猫,而是一个小女孩,是“她”。我不知道大家用什么词来指代LABUBU,它表现的是一种“丑、怪、丧、邪”的审美趋势,这正契合现在年轻人喜欢“疯批文化”、喜欢“抽象”的特点。他们在用反传统的审美,去解构旧的范式。一方面,可以说他们是在用相反的审美来表达不满和反抗,另一方面,这样的解构中也包含着戏谑的态度。

LABUBU源于中国香港插画家龙家升的THEMONSTERS系列。龙家升从小生活在荷兰,受到北欧神话的影响,创作了带牙笑的精灵形象,融合了北欧传说中“暗黑精灵”的特质。设想一下,如果广泛调查,问买了LABUBU的人是否知道这个形象的来源,我猜很大部分的人可能并不知道。

我还观察到,买或收集LABUBU的不只是年轻人,也有中年人,职场男性也在收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觉得这是好现象,不必刻板地理解。这种爱物行为可以属于更广泛的人群。有些人可能小时候没有机会喜欢这些东西,被压抑了,但心里还有念头存在。

在《心爱之物》中,有个概念我很喜欢,叫“原子之爱”。就是人可以通过不同的爱物,来表达和平衡自己内心被压抑甚至是冲突的需求,或者实现身份的识别。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有很多不同方向的张力,也许是其中一部分,就恰好被LABUBU所满足。

让好物进入生活的意义层面

第一财经:最近LINE FRIENDS在愚园路组织了大型的快闪,很多店铺参加了,也让粉丝感到很怀旧。跟LABUBU比,LINE FRIENDS显得有些影响力下滑,在一段时间里难得一见,体现出的更新换代是蛮残酷的一件事情,潮流的新老交替很快。有消费者认为,相关品牌的资本实力、运营等因素很重要。在你看来,这些IP类物品的品牌方,想要延长其产品“被爱”的“保质期”,在当今一切都快速更迭的时代,需要注意什么?

谭咏风:说到怎样延长“被爱”的“保质期”,泡泡玛特今年很火,从公共讨论、销售、市场反响来看,目前是处于峰值,想要长久,如果我们期待LABUBU或者泡泡玛特家族的其他形象能做到50年甚至100年,还是需要建立内在的一些联结,在IP内部需要有比较充实的内涵。

LABUBU虽然已经被投射了一些文化和情绪,但是作为一款产品,我们可以分层来看它的价值。第一层是功能层,在通常的眼光中,玩偶虽然有功能,但并不是那么强。第二层是情绪价值,包括我们前面已经说到的,还有社交属性等。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第三层,可称为意义层,说的是产品、品牌如何结合到个人叙事中。书中讲到了三种物和人的关系的“升温器”:拟人化、人际纽带和自我感知。其中,自我感知就是物变成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叙事的一部分。这样的联结是更深厚的,也更长久。

例如,我很喜欢史努比,喜欢到把它所有的书都买了,还有很多联名的杯子、衣服等。史努比是一只温暖、有智慧的小狗。我甚至见不得有人用这个IP的时候,把这只小狗放在狗窝里。因为史努比自从学会了思考,就不肯住进自己的窝。在意义层面,我和史努比这个形象有很深的连结(我也是温暖、有点倔的性格)。我年轻的时候疯狂地购买史努比,为了收集它,我叫所有认识的人去吃麦当劳的套餐,这样可以抽到更多盲盒。年长后,我不会这么疯狂了,但是仍然在买,比如买优衣库跟史努比联名的T恤。在我这样一个消费者身上,史努比的生命延续了30年。等我更老了,也许会买一根与史努比联名的拐杖。

如果LABUBU要想存在几十、上百年,在内容上、在意义层面,它一定要跟人的内心产生一种相当于朋友或家人的联结。要超越满足大家情绪投射的物件这个层面,真正进入到人的生活中。从产品线或业务行为上来看,长久存在的IP,其跨界联合、周边和多元产品都非常多。比如Hello Kitty,大家不仅去买玩偶,还可以买它联名的衣服、饰物,还有保温杯,等等。有一系列的产品不断流动更新,产品线很充实,做更多的跨界,应用到更多生活场景里面。

保持调性,让“苏超”长红

第一财经:“苏超”近期的爆火也引起很多关注,从地域文化、商业开发等很多角度,制造出很多热梗。即便是一票难求,很多人也并不避讳说自己是凑热闹去看“苏超”。这样的凑热闹是否也属于一种爱物的心态?你在“苏超”的热潮中有怎样的思考?保持“苏超”的吸引力需要注意什么?

谭咏风:我不是球迷,我是“球盲”。但我也在收集关于“苏超”的梗,每次看了都会会心一笑。就像垫底的常州的自嘲,说“没剩几个笔画可以丢”啦、变成了“0州”啦。

支持球队这种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爱物表现。《心爱之物》中有个“爱物小测试”,包含13条标准。其实满足很多条标准是挺难的,但在爱宠物和爱球队上面,倒是很容易实现。例如把它视为自己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保持长期的关系,很忠诚。

支持球队的行为有很强的排他性,比如上海球迷不大会支持北京国安,北京人不大会成为申花球迷,因为有地方性的归属感存在。

我觉得“苏超”跟经典的体育赛事不一样,更多像是由地方文体旅机构发起的一个活动。非常巧妙的是,这项活动很好地利用了江苏省的地域特点,把地域经济上的特色变成了“十三太保”互相交流的一种对抗。江苏的十三个地级市集体演群戏,这样做,“出梗”机会更多,产出内容、服务、UGC(用户生成内容)的机会也更多。

作为一个看梗的人,我觉得很重要的是“苏超”反映出的社会文化的流变,这里面有很松弛的、很谐谑的东西。说是“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但是大家还是愿意看这群非职业的人在一起踢球,而且非常热烈。这种文化风格跟当下的流行趋势是直接相关的。

有的人说,从去年的“村超”到今年的“苏超”,“真正纯粹的足球运动回来了”。我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像他们说的那样变化。但我看到,各地文旅都在做城市品牌,优化相关体验,像海南万宁的冲浪就做得很好,我觉得“苏超”未来可能会变成地方品牌塑造的关键一步。

现在我做暑假旅行计划,以前没想过去常州、宿迁、盐城这些地方,现在觉得可以考虑,这些目的地都进入了我的认知。再搜索下就会发现,江苏很多城市都不会让你失望,交通、美食、城市建设、历史名胜,各有特色。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苏超”起到了一个建立知名度、知识基础和好感度的作用。当然,前提是它要出圈,要成为被谈论的话题。

做品牌的时候,我们强调要有内容,也要有品牌的调性,就像一个人的风格一样。地方文化品牌的建设也是一样,调性很重要。

“苏超”是一项体育赛事,现在有越来越多赞助商参与,球场不断升级,票也很难买到,而且最终大家还是会在意比赛的输赢,会关注技战术。重要的是,“苏超”要保持住自己的独特调性,要让大家都能参与,让人们积极去感受,不断生成新的梗,最后能孕育出一种不被规训的、轻松但认真玩的、人人都愿意参与的精神。

LABUBU也好,“苏超”也好,还有脱口秀等,消费文化领域的一些新现象也许让人看不懂,但深层次去理解,我们的社会文化正在经历变化,旧的范式失效,新的还没完全成形。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可以先留一些适当的情绪出口。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