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上的车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新,可是进店维修的车辆却少了。”从业十余年的汽修店老板刘哲(化名)说道。
2010年前后,刘哲在某二线城市开了一家小型汽修店,他雇佣了两名汽修师傅。当时正值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4S店售后保养业务价格偏高,而汽修店由于性价比和便利优势吸引了不少客户。
随着客源增加经验积累,刘哲经营的这家汽修店很快赚到了钱,开店后的几年时间里,在业务趋于稳定后,月营收最高达到了10万元以上,每月最高净利润能够达到六七万元。随后,刘哲租下了更大的店面,人员队伍也快速达到了10人。“业绩好的时候,一天进店修车的台次能够达到20台,当时一年净赚100多万都不是什么问题。”
但近两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导致传统燃油车维保需求持续萎缩,叠加市场竞争、信息越来越透明等因素,中国汽车后市场已开启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和刘哲的门店一样,曾遍布大街小巷的汽修店正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能熬就熬”
2020年前后,刘哲经营门店的燃油车保养订单开始下滑,当时也有少量新能源车来店里做保养。相较于燃油车需要换机油、滤芯、火花塞等基础保养,新能源车保养基本就只换个空调滤芯,而刹车片、轮胎磨损等更换周期较慢,刘哲说“很难赚到钱”。
另一方面,途虎、京东等互联网企业入局,并逐步进入下沉市场,这让汽车维修业务更为透明。“汽修店以前赚的是信息差,和4S店相比汽修店维保价格低,效率高。现在玩家增多后,信息透明,很多4S店为了卖车还赠送6年15万公里等基础保养,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刘哲表示。
刘哲进一步告诉记者,“材料费的利润变低、工时费也不高。汽车保养业务上,国内出现了199元或者299元基础保养的促销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来引流,这导致利润越来越薄。”他表示,目前能够保证每月净利润2万元已经不错了,一些同行的状态是“能熬就熬”,熬不下去就关门,不少已经躺平。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年间,全国传统汽修门店数量减少了18.7%,从之前的42.3万家减少到34.4万家。尤其在电动汽车渗透率较高的一二线城市,传统汽修店减少幅度更为明显,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传统汽修店数量减少超过25%。新增汽修店数量也在减少,企查查数据显示,汽车修理相关企业注册量从2018年的11.11万家跌至2024年的3.18万家。
汽车维修领域资深行业人士黄灿在近期调研中发现,一家建店面积为300㎡场地的汽修店,月租金达2.4万元,且周边小区密集。但这家店2024年平均月现金营收仅为1.6万元,比2023年每月13.7万元暴跌超750%。
“过去,一家人员10人左右的门店月纯利能有十几万,一年赚一两百万很轻松,投资一家成本七八十万的门店约3年可回本。现在盈利大幅缩水,10人店面年利润能有二三十万已算不错,净利率约10%~15%(毛利50%左右,但人工成本占比30%),盈利缩水了三四倍。这是因为配件成本越来越透明,而工时成本降不下来——维修时间成本高,若工时费低,根本覆盖不了房租、人员工资等固定成本,比如一次保养若赚不到100块,大概率会亏本。”黄灿对记者表示。
谁在冲击传统汽修店
目前,传统汽修店的收入仍高度依赖燃油车业务,然而,随着燃油车保有量增速放缓,这一业务正面临“量价齐跌”的困境。
F6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国内汽修门店累计产值下滑1%,累计台次与去年同期持平,但超半数门店维修台次同比负增长;单车年均维保价值稳定在2500~2600元,但客户消费意愿持续下降,单次进厂仅消费1个项目的车主占比从2021年的62%升至2024年的66%。
黄灿认为,首先是新能源车的爆发式增长,在供需两端挤压着传统汽修店的生存空间。他对记者表示,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结构简单,故障率低,5辆新能源车的保养需求才相当于1辆燃油车。这导致传统汽修店的核心业务,保养、维修、钣喷等呈现萎缩状态。
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激烈,厂家为锁定4S店会出台政策,形成一定的封锁,且维修还面临较高的安全风险或技术风险,很多修车厂不敢涉足。要取得新能源维修的厂家授权,需具备相应资质,店面投资通常在500万元以上,甚至1000万元左右,一般修理厂难以承担,且回报周期长、风险不确定。
其次,国补政策推动下的新车置换潮,也加速了存量燃油车的淘汰。“很多正值维修期的燃油车被提前报废,直接冲击了汽修店的客户基础。这种结构性变化使得汽修店的客流量锐减,部分门店的进厂台次同比下滑超过30%。”黄灿表示。
再者,保险板块的萎缩,也是汽修店盈利压力的来源之一。黄灿告诉记者,过去保险业务能贡献门店30%~40%的利润,现在保险公司为降低赔付率,大幅压缩维修费用,部分门店该业务收入占比已不足10%。
传统汽修店如何转型
在社交平台上,大量汽修店的老板几乎都开起了短视频账号,通过科普汽修知识或者转让店面再重新开店等形式吸引关注。同时,一些新成立的汽修店也在社交平台上活跃,发布创业故事等内容。显然,通过短视频获取流量已成为汽修店老板们的重要转型路径之一。
“行业客流量并非总量减少,而是客户更倾向于选择服务好的门店。信息化和短视频普及让行业更透明,客户向优质门店集中的速度加快,这是正常的流动,毕竟燃油车保有量仍占乘用车市场9成左右,需求一直存在。”黄灿对记者表示,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他们大多数是通过拓展转型业务,比如抓住改装车和二手车交易红利,因为这些领域投流和业务模式较为简单。
黄灿也观察到,部分夫妻店通过聚焦社区服务、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了逆势增长。“这类门店月产值5万~10万元,扣除成本后净赚2万元,虽然利润不高,但夫妻两人即可维持,无须雇佣员工。”他指出,这类门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低成本和高客户黏性,通过提供洗车、快修等基础服务锁定周边车主。“2024年已有不少夫妻店转型为“工作室”,仅承接熟客业务,进一步压缩成本。”
“燃油车在国内的经销商网络建设、零配件供应和维修项目管控等方面,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近年来的法规调整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我们坚信新能源车后市场具有巨大潜力。消费者对便捷服务和可信赖的维保渠道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孚创总经理兼董事刘霄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以燃油车维保行业为鉴,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增长和车主需求多样化,维保服务的开放化将是大势所趋。新能源车后市场的业态还刚刚起步,未来新能源的OEM生意和维保生意一定会有变化。
今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推动降低维修成本,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鼓励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提升动力电池的维修经济性。同时,要加强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维修和理赔标准,提升车辆维修和理赔标准化程度。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建议,现有汽修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应对变化:一是尽早投入电动汽车维修技术培训,重点掌握高压电系统安全操作、电子控制系统诊断等核心技能;二是积极与电动汽车厂商建立合作关系,争取维修授权;三是提升数字化水平,学习使用远程诊断工具和软件分析系统;四是探索多元化服务模式,如上门服务、会员制等新型业务模式。
人人乐退市,反映了传统零售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新业态崛起带来的竞争压力。
“当前我国铜产业链呈现'原料进口紧缺、冶炼内卷严重、加工生存困难'的窘境。”
要继续扩大国内需求,落实各项支持工业发展政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前4个月,水泥行业出现“量减、价增、利润改善”的走势,水泥行业利润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