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的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共实施汽车产品召回60次,涉及缺陷车辆506.88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召回总数增加了超百万辆。
市场监管总局通过实施汽车产品召回行动,显著减少了市场上缺陷产品的流通,降低了消费者使用这些产品时的安全风险。
汽车产品召回是按照法定的要求和程序,由缺陷汽车产品制造商进行的消除其产品缺陷的过程。自2004年10月我国颁布施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以来,已经累计实施汽车召回3000余次,数量超过1亿辆。
如今,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官方网站上,汽车召回公告一栏被列在第一位,并且在6月份连续发布了十多起召回公告。
从今年上半年情况看,汽车召回原因正从传统机械故障转向软件算法、电子电气架构缺陷迁移。在汽车生产和消费领域进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时代之际,软件领域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今后,随着汽车产业尤其是智能汽车生产和消费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因为软件问题的召回会愈加成为常态。
例如,今年上半年,某知名品牌汽车召回了120.68万辆汽车,除了硬件设计缺陷外,部分车辆还因为存在电子助力转向系统软件问题、可能触发转向助力受限、造成电子助力转向功能失效的安全隐患被召回;另一知名品牌汽车因电池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原因,高压电池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发生热失控,可能导致车辆起火事故,从而对相关车辆进行召回。
以上案例仅是软件缺陷造成的车辆运行故障,更值得警惕的是,由智能驾驶等新技术带来的安全隐患正日益加剧公众的担忧。
智能驾驶系统高度依赖软件算法,其潜在软件漏洞是隐藏在科技光环下的风险。人命关天,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敷衍,然而,智能驾驶恰恰是不少汽车生产企业的营销重点。部分广告宣传使公众误以为“再过几年就能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人在车上即可抵达目的地”,却忽视了现阶段智能驾驶仍仅为辅助功能这一关键事实。
今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旨在进一步规范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OTA)管理,切实保障车辆安全,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强化部门联动,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的规范应用,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整体安全水平。
当前,已有汽车因智能驾驶系统存在软件漏洞而被召回,旨在修复缺陷、提升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这是保障用户安全的必要举措。
汽车软件安全隐患的增多,不仅缘于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也与低价竞争有关。
比如说,高性能计算平台和芯片成本高昂,有的车企为降低成本采用低算力硬件,导致数据处理延迟,增加了事故风险;有的车企为抢占先机,急于推出新功能,系统稳定性测试不充分,导致突发故障频出。
面对新一轮价格战,工信部、中汽协、汽车经销商商会等近期密集发声,反对“内卷式”竞争,并把反对“价格战”上升到了关乎行业健康发展、消费者权益以及安全隐患的高度。
当前汽车产品速成化趋势日渐明显,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软件领域缺陷的改进刻不容缓,而低价无序竞争更是滋生安全隐患的重要土壤。必须清醒认识到,产业和企业发展是以安全为基础的,容不得任意“试验”。而只有在核心领域痛下苦功、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盘面上,大金融领涨,券商、金融科技方向爆发;稳定币、军工、AI应用、算力、固态电池、无人驾驶概念股活跃。油气、海运板块继续调整。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通知,此次监管在抽取样车方面,将加大对舆论关注度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等的车型的抽查力度。对于经检验检测相关产品不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要求、违反生产一致性管理要求的企业,采取公开通报、暂停相关产品《公告》、暂停企业新产品申报等处理处罚措施。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称,现在行业竞争厉害,很多智驾公司转行去做机器人了。
雷军在演讲中也强调要充分尊重生命,但有些表述很难不让人认为是在推卸责任。
汽车产业链,只能在全球本地化的道路上走向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