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举办七届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年将继续宣布更多合作倡议和产业成果。
7月10日举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杜广达介绍,今年他们将推动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联合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中国开发者网络、开源中国等机构,在大会上发布《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号召全球以开源为纽带,共商技术创新路线,共促技术成果赋能,共建开放包容社区,共享时代发展红利。
模速空间供图
除此之外,本届大会还将高水平打造产业交流平台。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导举办大会主论坛和系列分论坛,解读产业政策,发布最新成果,例如,在“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发展”论坛上,将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图谱,邀请来自产学研用各界的专家展望具身智能发展趋势。
将人工智能视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的上海,将通过哪些举措实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回答媒体提问时介绍,今年一季度,上海市规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180亿元,同比增长29%,利润增长65%,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她说,作为国家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上海抢抓垂类模型落地的“窗口期”,通过实施“模塑申城”工程,加快打造智能终端、具身智能、科学智能等5个关键生产力工具,推进制造、金融、医疗等6大垂类应用,加快形成产业创新、场景赋能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在本次大会上,大家也会看到相当多的应用场景展示。上海目前主要采取三方面措施来赋能各行各业:支持打造AI赋能新模式、深化布局AI应用新场景、优化完善AI落地新机制。
例如,在“算力+语料”两大要素方面,加快大规模智算集群建设,提供普惠算力服务,建设高质量公共语料平台,为基础模型、垂类模型训练提供优质燃料;同时,设立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支持创新型企业、高校等优惠使用智能算力、语料库等资源。构建“开源+社区”两大载体,通过“开源”打破技术壁垒,依托“社区”连接创新孤岛,加快培育面向基础共性、典型场景的智能服务商。
她说,上海正在加大综合性场景开放力度,面向全市征集50余个城市级示范场景,为垂类应用开发、落地、迭代、推广提供训练场和试验田。特别在AI赋能新型工业化这一主战场。
“我们正加快制定‘AI+制造’行动方案,围绕电子信息、汽车、船舶海工、航空航天等10个制造业方向,体系化打造复合性场景、智能化产品和标杆工厂。”张英说,下一步,上海将坚持应用导向,发挥人工智能赋能百业的“头雁效应”,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持续深化“模塑申城”工程。
①李想谈未来目标:AI硬件终端做出像iPhone那样颠覆性的产品;②以场景应用为突破口 宁波加速探索“人工智能+”;③国家速滑馆人形机器人实训基地正式启用 首批赛队已入驻。
现阶段,对于宇树科技而言,“保持技术和产品持续创新”的压力或超过服务市场的开拓。
TMT行业全线调整,半导体、算力、AI应用、金融科技、消费电子概念股跌幅靠前。离境退税、稀土永磁、种业题材午后逆势上涨;新消费、创新药概念股活跃。
如何在保证数据数量的同时确保其高质量,依然是摆在各方面前的一大难题。
2024年中国数据中心加速卡市场中,34.6%是国产算力,市场研究机构预计今年上半年国产算力占比应该会超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