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资讯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重塑风险定价逻辑,探索多元融资模式,陆家嘴金融沙龙第19期热议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新生态

第一财经 2025-07-14 21:45:31 听新闻

责编:漆辛夷

来自银行、保险、股权投资领域的嘉宾共聚一堂,探讨如何通过机制改革、融资模式转换、金融产品创新等途径。

7月12日,陆家嘴金融沙龙第19期活动圆满举办。围绕《从“输血”到“造血”:构建赋能中早期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新生态》这一主题,来自银行、保险、股权投资领域的嘉宾共聚一堂,探讨如何通过机制改革、融资模式转换、金融产品创新等途径,打造适配中早期科技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新生态。

商业银行支持科创仍面临“风险收益平衡”的挑战

上海银行副行长俞敏华在主旨演讲中表示,科技创新具有高成长性、高风险性、长周期性、轻资产性四大特点。科技创新的过程复杂而漫长,需经历“从无到零”的理论期、“从0到0”的验证期、“从0到1”的种子期、“从1到10”的初创期、“从10到100”的成长期、“从100到N”的成熟期,“从N到无”的衰退期。

“商业银行这些年在服务科技型企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科技企业中早期特别是成果转化期的阶段,商业银行的服务还存在痛点和空白点。”俞敏华表示。

在俞敏华看来,商业银行支持科创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银行对科技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传统银行依赖历史财务数据和抵质押物等进行信贷决策,而科技企业缺乏抵质押物且大多无营收无利润,软实力价值难以评估,导致普通金融从业人员很难对科技企业作出准确评价。二是风险收益平衡的挑战。传统银行贷款利率固定,利息收入不足以抵补其承担科技企业贷款的风险,且传统银行考核体系倾向单笔评价,缺乏投资组合评估的理念。

根据实践经验,俞敏华介绍了银行打造与科技创新相适配的“12345”科技金融服务体系。“1”为一个愿景:做科技成果转化的首选行,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落地的“最先一公里”;做孵化成长的相伴行,深度聚合各类资源,全天候支持科技企业,陪伴科技企业商业化征程的每一步。

“2”为两个重塑:重塑科创企业风险评价逻辑,从“看过去”到“看未来”;重塑科创金融风险收益平衡逻辑,从“利差覆盖”到“价值创造、长远战略孵化”。

“3”为三个理念:服务“全周期、更早小”,服务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聚焦早小金融科技型企业;聚焦“全赛道、更硬核”,面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上海市“(2+2)+(3+6)+(4+5)”现代产业体系,更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细分赛道;做到“全生态、更赋能”,银行与科技中早期企业所需要的各类资源方形成生态圈,创建多元、赋能的发展体系。

“4”是四维赋能:助力政策对接、助力财资对接、助力资本对接和助力产业对接。依托委办局、园区载体、三方中介等各类机构资源,为企业提供资源对接和顾问咨询服务,有效实现降本增效;以资金的集中和流动性管理为重点,通过智能资金管理系统,提高资金运营效率、防范资金风险,实现资金的高效配置;围绕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天使投资人、PE投资机构、IPO基石投资人、上市公司定增投资人在内的多元化、接力式的股权撮合服务;搭建行业交流平台和技术交流平台,有效链接上下游企业,实现经营拓展提升。

“5”是五专体系:包括专营架构体系、专业行研体系、专项评价体系、专设考核体系和专属产品体系。在总行成立科创金融部,专职推进科技金融管理和服务;在分行设产业金融部,建立直营机制,对接重点渠道;在支行层面建立“科技专营支行+科技特色支行+科技专营团队”的梯度式专营机构体系;打造银行产业研究院,推出全生命周期、股贷债保联动。

中早期科技企业需通过保险转移风险,避免一次意外致功亏一篑

站在科技保险的角度,国寿财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张伟认为,科技企业时常面临不确定性,研发投入付诸东流、核心专利遭遇侵权、资金链断裂难以量产都是中早期科技企业融资难、发展慢的阻碍。

结合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行业提供保险服务的经验,张伟认为,科技金融应聚焦科技企业的痛点。中早期科技企业最迫切的需求是通过保险转移风险,避免一次意外让多年的研发功亏一篑。同时,保险凭证也能成为企业信用的加分项,帮助其在融资时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

如“药研保”结合了“知识产权保险”和“责任保险”,提供针对性的风险解决方案,帮助药企在研发过程中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提升研发效率,保障了药品研发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风险。在集成电路领域,根据设计、流片、封测等环节的不同风险,开发定制化保险产品,设计环节有侵权责任保险,流片环节有流片失败损失保险,封测环节有产能履约险。在数字经济领域,网络安全与知识产品保险可以覆盖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知识产权维权的费用支出。

张伟深刻地体会到,科技保险的价值不仅是风险兜底,更是通过风险定价和信用增信,为企业架起连接资本的桥梁。

优秀的科创金融应深耕创投生态,创新信贷管理模式

上海科创银行行长兼执行董事陆珏指出,2022年以来,中国科创企业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都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人工智能、碳中和、先进制造、生命科学等行业都出现了领先的企业,科技企业的资金来源包括人民币基金、产业类基金、政府引导基金,退出方式则包括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港交所等等。

陆珏认为,优秀的科创金融应深耕创投生态,与创投机构构建全周期深度合作,覆盖基金募、投、管、退各个环节。聚焦前沿颠覆式赛道,如人工智能、芯片算力、合成生物学、新材料等,主动形成产业和赛道策略。为科创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需建立独特的信贷管理模式,如基于未来价值成长与资本共识构建科创企业评估模型,打造股债一体化的科技金融模式。

陆珏表示,科创企业的成长,靠的不是一家机构和一个领域类型的资金,而是需要一个真正的全方位的生态体系,包括政府、高校、人才、创投机构、各类服务机构和产业链上下游等。国内国际双枢纽的科创生态是链接中国与全球创新生态、长期创投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核心桥梁。

投资科技赛道需要体系化研究和前瞻性判断

站在风险投资机构的角度,耀途资本创始合伙人白宗义认为,金融对科技的支持需要前瞻性的判断。风投机构因为要把控投资风险,所以在体系化的研究方面做得更多。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该产业分为基础硬件层、基础软件层、大模型层和应用层(TO B/TO C软硬件),底层的算力生态代表了生成式AI硬件的底座,包括算力、存储、通信、网络、互联等。怎样判断算力生态的价值,怎样投资算力、网络和存储等,都要求风投机构具有更体系化的认知和更前瞻的判断。

“任何一个赛道里面,都是头部吃肉,第二梯队喝汤,第三、第四梯队基本上会被淘汰。”因此,白宗义表示,投资科技赛道需要把人与事的匹配做到极致,投资一流团队。

完成投资后,白宗义认为,投资机构还需要为企业提供更多元更深度的投后服务,帮助对接产业资源和资金,打造更完善的创业生态。除股权投资外,债权投资也是科创企业非常重要的补充融资渠道。

资本不是科技创新企业的猎手,而是陪跑者

在金融服务中早期科技企业方面,容亿投资创始合伙人刘宏春指出,早期科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火种”,但它们在不同阶段、不同赛道的需求千差万别。金融支持不能 “一刀切”,必须跟着行业周期走、贴着企业需求做。

从行业生命周期看,任何创新科技行业都会经历“萌芽期→高速成长期→跟风期→成熟期” 的波动。萌芽期,企业的技术模糊、商业模式不清;高速成长期,技术迭代快、急需扩产;跟风期,则可能出现资本扎堆、技术同质化。早期科创企业在行业萌芽期的需求是要“活下去”,行业成长期要“长得快”,行业跟风期要“分得清”。刘宏春指出,这正是“因业施策”的底层逻辑。另外,不同的创新科技赛道也有成熟度差异,这直接决定了金融政策的发力点。

刘宏春建议,基于生命周期和赛道特点,要针对性地设计政策工具,对早期科创企业进行金融支持,关键在“精准”,用差异化、行业性的长期母基金托底早期,用知识产权护航全程,用差异化政策匹配不同赛道和周期。

刘宏春认为,资本不是科技创新企业的猎手,而是陪跑者。当政策、资本和产业形成合力的时候,让每个阶段的科创企业都能得到适配的支持,才能真正实现科技的自立和自强。

“陆家嘴金融沙龙”由上海市委金融办、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陆家嘴金融沙龙秘书处主办,第一财经、财联社提供媒体支持。此系列活动将构建与“陆家嘴论坛”相呼应的常态化交流平台,通过机制化、场景化、国际化运作,持续输出金融改革“浦东智慧”深度赋能浦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迈向新高度。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