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沪九条”)正式发布。这份政策文件的字里行间,不仅写着对数字时代内容产业的布局,更藏着一座城市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刻回望。
回溯20世纪30年代,上海作为远东内容产业中心的辉煌,本就是“海纳百川”的生动注脚。商务印书馆的铅字排版机与百代唱片的录音设备在弄堂里比邻而居,好莱坞电影与粤剧在石库门剧场轮番上演,这种“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生态,恰是城市精神在产业层面的具象化。如今的“沪九条”延续这一脉络,将张江实验室的量子计算设备、商飞C919的气动布局原理通过纪录片,从内容创作者传递到千家万户,这种“产业场景内容化”的创新,本质上是对历史经验的当代演绎。
政策设计的智慧,在于将城市精神转化为可操作的产业逻辑。“海纳百川”不仅是文化姿态,更是资源配置的方法论。从百代唱片当年整合京剧名角与爵士乐手的跨界合作,到如今“沪九条”推动“内容+金融”“内容+制造”的深度融合,上海始终善于打破行业壁垒。上交所联合财经博主拍摄的“走进科创板”系列vlog,用企业探访拆解投资逻辑,让专业金融知识变得可知可感。这种“一条视频激活一个产业”的效应,正是“大气谦和”在产业层面的现代表达:不设门槛、兼容并蓄,让每个创作者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
技术创新的先锋意识,更是城市精神与时代脉搏的共振。1931年《歌女红牡丹》的有声技术突破,1947年《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多线叙事实验,到如今“沪九条”对虚拟制片、AI生成内容(AIGC)的最高2000万元支持,上海从未停止技术探索的脚步,这种“技术服务于人”的谦和认知,是对“大气谦和”城市精神的最佳诠释。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人工智能,技术终究是工具,而内容的核心,永远是人的故事、城市的温度。
在全球内容产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沪九条”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城市叙事逻辑。它将金融中心的专业话语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财经故事,把科创中心的硬核技术解码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让全球城市的文明镜像通过短视频走向世界。当B站UP主“不刷题的吴姥姥”用实验室器材讲解量子物理吸引大量海外粉丝,当《原神》交响音乐会在多个国家引发共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内容出海的成功,更是新时代上海城市精神的跨文化传播。
从百代唱片的黑胶唱片到区块链上的数字藏品,从商务印书馆的线装书到元宇宙里的虚拟主播,上海内容产业的回归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文明形态的迭代升级。“沪九条”的意义,在于它读懂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唯有将“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与“大气谦和”的务实智慧相结合,才能让内容产业真正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本土与全球的精神纽带。当AI生成的城市光影秀照亮外滩的万国建筑,当长三角的制造业故事通过短视频走向世界,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市用内容定义未来的雄心。这种雄心,正是对“海纳百川,大气谦和”城市精神的最好传承。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预计上海将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容IP,助力中国文化在全球数字领域获得更强定义权。
上海针对全球创作者出台的“沪九条”政策,为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吸引了众多大V、UP主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第一财经每日早间精选热点新闻,点击「听新闻」,一键收听。
总价3000万元及以上新房成交553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幅达184%
市场化程度、环境规制强度和资源型城市类型是影响政策效果的重要特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