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对话华泰联合证券高元:投行加速布局战略新兴产业,进一步延伸业务链条|科创资本论

第一财经 2025-07-22 10:27:45

作者:黄思瑜    责编:黄向东

“未来,券商需要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结合多元融资工具,把资源集中于‘补短板’领域和‘战略新兴’领域。”

科创板开市历经六载,引领制度创新,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作为其中的重要参与者,投行的生态也在发生变化。

华泰联合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高元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称,投行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在见证科创板创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学习突破,无论是在展业理念、执业能力、风险把控能力、行业洞察等方面,都在与科创板同步成长。

(图为华泰联合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高元)

在开市六周年前夕,科创板迎来新一轮深化改革,明确设置科创板科创成长层,并推出6项改革举措,重点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和发展。

“助力未盈利企业上市,投行首先要做的是精准识别哪些企业是‘优质’‘科技型’未盈利企业。”高元认为,投行在服务未盈利企业上市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核心技术的领先性以及对应研发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及合规性,商业化能力的可预期性和可验证性,以及估值水平的合理性。

在中国加速发展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背景之下,投行也在持续转型。高元说,投行业务逻辑向价值发现转变,加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业务向更早、更小的优质科技型企业延伸。未来,券商需要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结合多元融资工具,把资源集中于“补短板”领域和“战略新兴”领域。

如何挖潜未盈利IPO项目

去年以来,“科创板八条”等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的政策持续加码。今年6月18日,科创板迎来的“1+6”制度改革,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等。同时,创业板也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高元称,科创板“1+6”政策精准适配科技创新企业需求,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也为投行服务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伴随着科创成长层的设置、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的扩大,不仅增强了科创板对优质科技型企业的吸引力,也为投行提供了更加多元的业务机会。

其中,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对投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元认为,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要对国际环境和国家宏观政策导向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才能看清优质科技企业的发展前景、摸清优质科技企业的发展路径;二是细化对重点行业和整体竞争格局的分析研究,才能准确识别出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在整体竞争格局中处于有利位置的优质科技企业;三是全面梳理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通过与创始人沟通、实地尽调、专家访谈等多种方式筛选出真正的优质科技企业,并为这些优质科技企业提供全面的综合服务,支持和陪伴优质科技企业成长壮大,将优质科技企业带到资本市场。

政策持续释放支持未盈利企业上市的信号,但放宽盈利标准的限制,并不等于放宽对上市企业质量的要求,审核层面对企业的硬科技属性、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仍保持高标准。

在高元看来,优质的未盈利科技企业,第一优先级是关键核心技术,且应当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在研发投入、研发团队方面,应当具有行业内较高的水平;其次,在市场潜力方面,企业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需要面向广阔市场,且具备明确的商业化路径,所处行业增速处于较高水平,且企业自身在细分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此外,企业经营的合规性与可持续性也是重要考量,例如要求详细披露亏损原因、现金流状况及对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等。

今年以来至7月18日,7家未盈利企业的IPO申请获得受理,其中6家是在6月份获得受理的,创业板在6月27日迎来了首单获得受理的未盈利企业。那么,未来未盈利企业的上市趋势如何?

高元认为,未来,随着支持未盈利企业上市的政策逐步落地,将有望出现更多典型案例,更多具备核心技术的优质企业,将有机会在资本市场获得创新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持,从而迈向跨越发展之路。

并购重组与IPO并非“此消彼长”

在A股市场提高上市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同时,今年以来港股IPO热火朝天,A股市场并购重组活跃度也不断提升,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

对于今年港股IPO走热的原因,高元称,近年来,中国整体经济持续向好发展,美联储降息、南向资金与外资净流入,港股流动性和市场信心显著改善。加之内地和香港监管部门发布多项支持性政策,为A股和中概股赴港、回港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创造了机会,进一步丰富了港股市场的优质企业标的。港股凭借其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灵活的上市制度以及国际化的投资者群体,成为企业融资和全球化布局的重要选择。

根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至7月17日,香港市场共有51只新股上市,共募集资金1240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大涨约6倍,已超越2024年全年集资额。

与此同时,A股市场并购重组也不断升温。高元称,并购行为日益趋于理性,围绕主业整合及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的市场化并购案例明显增多。

“未来并购市场中,产业整合与产业转型升级逻辑将更加鲜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回报投资者的诉求将更加明确,上市公司及标的公司对待重组将更加审慎,上市公司之间的吸收合并整合也将会有更多尝试。”他说。

关于未来在并购重组方面的计划,高元称,华泰联合证券将继续聚焦新质生产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持续深耕,统筹协调并调动研究所、私募股权投资、资管等并购重组业务之外的全业务链资源,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更好服务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

从A股资本市场的历史来看,IPO节奏和并购活跃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跷跷板效应”。那么未来是否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还是可以并肩发展?

高元认为,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符合国家战略、鼓励科技创新的产业并购日益成为并购重组的核心驱动因素,并购重组市场与IPO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

“无论是并购重组、IPO还是其他的融资方式,都是企业基于自身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作出的选择。当下,并购重组和IPO并肩发展,共同服务于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和重点领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本市场工具。”他说。

投行向价值发现者转变

在注册制大背景下,投行逐渐由单一的承销保荐,向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演变,从中介属性向全产业链的服务模式转变,同时面临着强监管。

“提升对科技企业的服务能力,需要我们进一步延伸服务链条,为科技型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发展赋能。”高元称,一是要加大对早期、高成长性、硬科技企业的服务投入,真正下沉到产业集群,从资本市场入门、规范运作咨询、融资财务顾问开始提供服务;二是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做好上市后的企业整合等资本市场服务,为企业长期价值的提升提供专业支持。

那么,投行挑选项目的标准有何变化?高元对记者称,除了满足硬性的上市标准以外,企业还需要有规范的公司治理、专注主业的持续战略、良性的投资者回报机制等。

科创企业高研发投入、技术迭代快、估值定价方式多样,对投行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高元称,为科创企业定价,要求投行深刻地理解板块定位、发行人和所处行业的特点,准确甄别资产价值。投行要将产业思维贯彻到项目执行、发行承销的全产业链过程中,将研究定价工作前置,同时通过一单单的实践培育专业的机构投资者群体。

过去六年,科创板推动下的投行转型是注册制改革的重要实践,投行通过在业务逻辑、核心能力、合规风控等多维度的调整,逐步适应市场化发行的要求。

“六年来,投行业务逻辑向价值发现转变,进一步将资源向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倾斜,挖掘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企业;投行的核心能力向专业化、市场化升级,持续提升定价能力,建立更严格的尽调标准,更严格的合规风控,以应对‘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挑战。”高元说。

他同时称,投行的组织模式与协作机制也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了调整升级,投行不断深化跨部门协同,提升全业务链服务能力,并建立了更加细分的行业团队,通过对战略性新兴领域的探索和深耕,成为细分领域的行业专家,从而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设计。

新“国九条”等一系列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措施,对投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元认为,未来,投行要进一步回归本源,通过更专业的金融服务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更加严格的标准,站好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第一道岗。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对话国泰海通郁伟君:未来投行可进一步推动“股权+债券”组合融资|科创资本论

“投行未来仍需以产业深耕为核心,以数字化为工具、以合规为底线,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科创资本论
5 500 7小时前

科创板开市满六周年,从改革“试验田”迈向科创“新高地”

六年前,科创板应时代之需而生,承载着推动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的使命。六年后,科创板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589家企业上市,总市值超7万亿元;IPO募集资金9257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514 昨天 22:05

对话中信建投证券王崇赫:股债“双引擎”驱动下,投行服务科创需向“立体化”转型 | 科创资本论

股市科创板与债市“科技板”二者共同构成“接力赛”,股债交替交棒,让硬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跑道上持续行稳致远。

科创资本论
553 昨天 21:26

对话国金证券廖卫平:加大优质未盈利IPO挖潜力度,投行向“全周期价值服务”转型|科创资本论

“长期以来深耕行业并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券商,将会在科创板的新制度和新实践中胜出。”

科创资本论
7 70 昨天 14:07

对话开源证券毛剑锋:从“通道中介“到“价值发现者”,投行转型见效但仍需磨合|科创资本论

“中国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已进入精细化、系统化的新阶段。”

科创资本论
373 07-20 13:48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