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音项目“当天拿地、当天取证、当天开工”的“加速度”,到梧桐树下老洋房里敲击代码的“烟火气”,上海正以一个个硬核的科创营商案例“圈粉”无数。
25日,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发布会发布了市级部门、区级政府、街镇三个组别的“十佳创新实践案例”以及30个“优秀创新实践案例”。这些案例覆盖了世行对标改革、为企整体服务、优化涉企监管、夯实基层营商等多个方面,是上海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缩影。
其中,科创领域营商环境的成效尤为亮眼。锚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战略目标,上海以制度创新为引擎,加速项目审批改革、赋能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优化“无界硅巷”等产城融合空间,生动诠释了“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这些鲜活样本,不仅为长三角一体化注入新动能,更为全国营商环境改革贡献了可复制推广的“上海经验”。
项目审批加速度
项目落地速度,是营商环境最直观的“晴雨表”。在上海临港新片区,一个个重大项目快速推进,不断刷新纪录,成为上海营商环境一张闪亮的名片。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的落地,是“临港速度”的最新注脚。作为特斯拉入华十年来的又一重大投资,该项目从2024年2月27日签订投资协议,到5月11日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时75天;从5月23日开工,到12月26日竣工验收,仅用时9个月,再次刷新了2019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当年动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特斯拉速度”。
在此基础上,波音项目更是跑出了“当天拿地、当天取证、当天开工”的“波音加速度”。
这一速度的背后,是临港新片区在审批制度改革上的率先突破。其核心在于通过“服务跨前”“流程并联”“手续减免”三管齐下,实现项目审批大提速。
2024年,临港新片区在全国率先探索“两评两证”合一制度,将环评、水保、排污许可、排水许可四个审批事项合并办理,实现“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并审查、一张许可”。该制度实施后,项目从土地出让到获取排水许可证的全流程,由原来的40余个工作日大幅缩减至7个工作日。
针对企业建设中的痛点,临港新片区还在全市率先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等措施,实现手续减免。该举措对开工放样复验、占掘路、配套绿化验收等20个事项推行企业承诺管理,平均办理用时从20个工作日缩减到3个工作日,平均提交材料的份数从7份减少到2份,开工用时减少30%。仅特斯拉储能项目的“挖掘城市道路许可”一项,就比原法定时限节省了19个工作日。
与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项目的合作中,临港新片区展现了更深层次的营商环境优化——从快速响应转向主动参与,为企业设计从拿地到施工的所有计划,形成高速推进表。服务专员围绕38个关键事项与企业开展多轮双向沟通,推动项目从投资协议签订至取得施工许可的平均用时缩短约20%。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表示,特斯拉与临港新片区的二次合作,是对临港营商环境的深度认可。以特斯拉项目为标杆,临港新片区的营商环境品牌不断擦亮,“临港速度”的全球招商吸引力不断增强。同时,“以商引商”的正向循环逐步形成,储能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有望以上海为起点,打造中国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产业链,释放更强产业辐射效应。
“无界硅巷” 让科技回归都市
全球范围内,创新资源向城区集聚的 “科技回归都市” 浪潮正在形成。作为这一趋势的重要载体,“硅巷”模式日益受到关注。“硅巷”概念起源于曼哈顿,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科技园区的物理边界,打造科技创新与都市生活无缝融合的新型产业集聚区。
2024年,“上海硅巷”被写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长宁区抓住这一机遇,着力打造“无界硅巷”,推动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齐头并进。
作为核心承载区的华阳路街道,依托武夷路、愚园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风貌保护区,通过商务楼宇改造、打造低成本科创空间、筹措适配人才公寓等举措,释放了约10万平方米的优质空间载体。翡悦里、又又中心、海粟文化广场等一批焕新项目,成为现代科技与历史文脉交融、潮流活力与市井烟火共生的典范。
这片独特的科创生态,吸引了不少标杆科技企业入驻,街区科技型企业数量从2023年的500余家增长至如今的930余家,汇聚了矽睿、麦歌恩、遨有(芯片设计)、禾赛科技、嬴彻(智能网联)等一批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在 AI+、集成电路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领域呈现出一定集聚趋势。
上海黑湖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黑湖科技)是其中代表。黑湖科技是一家以制造协同SaaS软件为核心的工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其“云化生产管理软件”市场份额为全国第一,服务全国3万多家工厂,以及2000余家中大型制造业企业,并助力中资企业出海建立海外供应链。
目前黑湖科技在一个改造的洋房内办公,该公司公共事务副总裁徐宇轩告诉第一财经,选择落户此地,正是看中了这里优美环境、齐全配套、便利生活以及浓厚的“烟火气”。
更重要的是,公司周边聚集了大量科技企业,彼此之间形成邻里式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
“我们周围企业都是以百米为单位的,喝着咖啡就把生意谈起来了。大家就像邻里街坊一样,互通发展近况,能够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他说。
在梧桐树下写代码、在老洋房里搞科研、在咖啡馆里开晨会,这样美好的氛围催生了一个幸福指数很高的办公环境。“用老板的话说,习惯了这样的生态,以后不愿意再回到大楼里办公了。”徐宇轩说。
黑湖科技的成长轨迹本身就是上海营商环境优化的一个缩影。黑湖科技2016年刚成立时在长宁区一个招待所办公,每天房费50元,经历搬迁后最终被长宁区的诚意“请回”。
徐宇轩说,公司决定回到长宁,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被政府的诚意打动,“区委书记亲自带队,他们不说自己条件多么丰厚、地理位置多么出众、营商环境多好,而是说你们有什么诉求和困难,我们一对一、一条条帮你们解决。”
这种务实的服务理念,正是华阳路街道践行“服务型政府”的核心。街道通过租金减免补贴、人才公寓、落户支持、子女入学等举措减轻企业负担,吸引高端人才。
同时推出“上海硅巷”专项服务包,匹配营商服务专员20余人,建立了 “一五一十”快速响应机制(街道层面≤1天、跨部门≤5天、需区级协调≤10天解决答复),以主 “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 ,确保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十四五”期间,街道累计走访企业 5600余家,收集诉求 3000余项,解决答复率高达 99.7% 。
“企业出海签证办理、施工卡点、资金扶持……”徐宇轩说,具体场景太多了,政府服务已经像涓涓细流一样,融入公司的日常工作里,这也让他们有一种被包容、培育和抚养的感受。
徐宇轩感慨,从不到10人的初创团队发展到600多人的规模并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黑湖科技是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直接受益者,“取得现在的成绩,也算不负重望”。
知识产权保护与金融创新与加强双轮驱动
知识产权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也是科创企业最值钱的“家当”。推动“知产”变资产,让创新“落地生金”,是优化科创企业营商环境、激活创新生态的重要命题。
知识产权证券化(ABS)作为知识产权变现的重要金融创新,相较于传统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直接融资渠道。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探索知识产权ABS,但入池企业清一色由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科创企业构成的案例尚属罕见。徐汇区“十四五”期间推出的上海首单ABS项目,正是对此的有益探索。
该项目遴选了9家高新技术企业,包括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涵盖医疗器械、通信设备、机器人、软件工程等新型技术领域。储架规模5亿元,涉及目前所有可用于融资的知识产权类型,涉及发明专利7件、商标13件、软件著作权2件,评估价值共4390万元。
该产品一大亮点在于“全市场化”,这是上海首单依赖地方城投或国企担保的全市场化增信ABS项目。项目由银行出具保函进行担保,一旦企业坏账,银行将无条件兑付,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复制性。
另一大亮点是融资成本低。项目创造了上海市知识产权ABS发行利率最低纪录,实际融资利率低于2%,期限1年,显著低于目前3%的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我们融资了850万元,利率低降低了贷款成本,且使用便利,进一步保障了公司现金流,还对公司持续保障研发投入有很大帮助。” 上海沈德无创时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峰说。该公司正在筹备IPO,其知识产权价值获得市场认可,亦有助于推进IPO进程。
上海合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特种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参与这一项目获得融资190万元。虽然金额不多,但企业知识产权获得了公允估值,成功探索了低成本拓宽融资渠道新路径。
业内专家认为,知识产权证券化将“一纸专利”转化为可流通的资本,为科创企业提供更灵活高效的资金来源,是纾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痛点、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金融创新,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利器。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是科创企业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
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离不开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作为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生物医药是典型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针对该领域专利侵权纠纷多发、技术复杂度高的挑战,上海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深化行政裁决,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一个典型彰显专业与认可的典型案例是,2021年,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就一起涉及“利格列汀”的发明专利侵权纠纷作出行政裁决,认定上海某公司侵权德国某公司成立。此案展现专业高效,赢得了国际企业的信任。该德国公司在后续涉及全国跨区域的重大专利侵权纠纷中,主动选择上海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重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的前置审查地。此案成为《重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办法》施行以来的首例落地案件,充分体现了国际生物医药企业对上海营商环境和专利行政保护专业能力的高度认可。
此案的成功处理产生了显著的示范效应。5年间,上海共审理40余件生物医药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案件请求人均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制药企业。 这标志着上海已成为国际生物医药企业解决专利争议的重要优选地。
全参与、重感受、国际化,构成了上海营商环境持续领跑的关键。
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民商事裁判规则充分接轨,另一方面要持续健全裁判体系建设,加强专门人才队伍培养。
北京市房山区在应用场景对接方面对企业的支持,以及“前店后厂”模式,吸引了一大批科技企业落户发展。
有专家认为,本次修订充分回应了近年来市场竞争中的突出问题,直指“内卷式”恶性竞争的顽疾,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法律条款,下一步需要制定和修改有关配套制度,细化相关的认定标准和举证规则。
路易威登全新概念地标“路易号”巨轮在上海市静安区吴江路惊艳亮相,国际品牌首发经济青睐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