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孙宜学为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上海市世界中国学研究会副会长)
2025年高考放榜,首次招生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投档线仅比浙江大学低2分,强势跻身浙江第二。同样首次亮相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录取线也直逼顶尖高校联盟C9。这些被称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后起之秀,作为第四代大学的雏形,甫一登场便光芒四射。这背后,是社会对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殷切期待,更是在时代巨变中,人们对教育“破局者”的深切呼唤。
第四代大学的崛起,是一场静水流深的教育革命。它如一颗颗破土而出的种子,在传统高等教育的土壤中萌发,带着重塑未来的使命、敢为人先的勇气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试图回答这个时代最深刻的命题:我们该如何培养改变世界的人?
这并非传统研究型大学的简单升级,而是一次彻底的范式转变,一场关乎教育理念、科研模式与社会使命的深刻变革。如果说传统大学是传道授业的象牙塔,研究型大学是科研攻关的堡垒,那么第四代大学则是人工智能时代应运而生的“教育新物种”。它们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机制灵活,敢于试错;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聚焦前沿领域,像一支教育界的“特种部队”,精准瞄准人类最紧迫的挑战:气候变化、AI伦理、生命健康、能源革命……以跨界融合、交叉创新为武器,破旧立新,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与传统大学相比,第四代大学作为教育界的“新物种”,其新体现在五个核心维度。
问题导向,而非学科藩篱。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以重大现实问题为牵引,灵活组建科研团队,研究目标从“我能做什么”转向“世界需要什么”。
科教融合,学生即合伙人。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收者,而是科研创新的合伙人。从入学起就深度参与前沿项目,在研究中学习专业知识、创业技能,自由探索兴趣方向。导师的角色,也从管理者转变为创业领路人。
全球视野,本土担当。具有高度国际化的师资,学生背景多元化,拥有全球化的成长环境。既深耕本土重大需求,又勇闯全球科技前沿,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为解决人类共同难题贡献智慧。
管理革新,服务为本。去行政化、扁平化管理是常态。行政为科研服务,审批流程精简高效,经费使用灵活自主。学术权力优先,教授治学。突破“非升即走”的短期压力,鼓励“十年磨一剑”的长期探索。
产教零距离,创新策源地。主动打破象牙塔,将根须深扎产业与社会。研究课题源于真实需求,成果反哺社会与产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服务区域发展、支持师生创业成为常态,成果转化率极高,与社会脉搏同频共振。
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等颠覆性浪潮奔涌而至,AI世代的学生渴望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学习、创新,而非囿于传统课堂。因此,第四代大学远不只是大学的未来形态,更是塑造未来、孵化未来的关键引擎。作为人类未来的实验室,它们借助AI等前沿技术,不只是培养“毕业生”,更是孵化未来的科学家、创业者、思想家。
第四代大学的使命就是创造新知识体系,革新思维方式,推动社会进步,让人类文明日日常新。在重新定义“大学”的同时,赋予人类未来新的意义。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近年来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进入到快车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目前,还有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在筹建之中。
大学是一个让个体在自由与责任中追求真理、实现自我超越的场域,也应在多元发展中激发自身的潜力。
第四代大学并非对传统大学的否定,而是通过打破边界、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与全球协作,重构知识生产模式,重塑教育生态,以全球协作应对人类共同挑战。
新型研究型大学以创新治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组织形式为突破口,以科学技术研究为主要任务,具有高起点、投入大、高水平、国际化等特点。
10所高校中,5所为新设院校,1所为普通本科高校更名,4所为职业本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