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局与经济转型的浪潮中,如何用创新筑牢韧性基石?当下,全国各地正积极探索气象与金融协同发展。
近日,杭州市气象局联合市委金融办,携手33家市级部门和金融机构,发布《杭州市“气象×金融”协同联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创新发展气象金融服务、推广气象保险创新应用、拓宽气象金融融资渠道、构建气象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共12项举措,构建“气象×金融”服务新生态。从农田到工厂、从民宿到碳市场、从影响“钱袋子”到助力“绿色转型”,杭州正积极推动“天气变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以制度破局 多方协同织就“气象金融网”
2024年,杭州出台地方性法规《杭州市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办法》,明确巨灾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气象保险的法律地位,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和应用碳金融产品,加大对气候变化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历经10个月的调研、思考和商讨,市气象局和市委金融办,联合市级相关部门、银行、保险机构、证券期货企业等,提出“气象×金融”双向协同发展的目标和举措,构建起“气象监测—风险评估—保险定价—贷款支持”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该措施可以说是长在‘金融土壤里’的气象服务举措,强调的是开放合作,真正实现气象和金融共同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市气象局减灾与法规处处长何爱芳表示,依托城市大脑,杭州将丰富“气象×金融”应用场景,推进气象数据信息在保险业、银行业等金融领域的场景应用;通过建立气象投融资评价机制,鼓励第三方评级机构开展企业绿色气象领域信用评价服务,构建气象投融资业务评价指标、流程组织及成果运用等服务体系。此外,还将推动强化气象金融对外交流合作,建立适用于国际友好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气象×金融”工具箱,推动境外投资者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业务。
挖掘本地特色 以点推面带动全域发展
“我们要让气象金融从‘盆景’变成‘风景’,最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气候引擎’。”市气象局副局长姜纪红介绍,杭州将通过打造试点和培育成熟产品,逐步把成效推广至全市,实现“气象红利”价值转化。
如今,杭州通过农业气象保险“一品一策”,已开发出覆盖茶叶低温、枇杷低温、山核桃花期降水等15类农林作物的24种气象指数保险。近5年,各类保险年均理赔近亿元。
从2018年发布全国首个民宿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开始,全市民宿气象每年短信服务100余万条次、各类检查指导约1000次、赔付案件50件左右,杭州民宿集聚地参保率均在90%以上,实现民宿经济“全链条保障”。2024年,全市民宿全额保费472万元,提供行业保障661亿元。
保险便民理赔方面,杭州创新开启“保险代办”模式,将气象证明办理从群众自行申请改为保险公司代办,时间从数天缩短至5分钟,实现“零跑腿”。
当下,杭州正积极探索建立“气、银、保”三位一体的赋能体系,创新构建“气象+贷款+保险”服务新模式,推动气象数据信息系统与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深度融合,实现防灾预警信息精准投放,促进气象服务、保险兜底与银行信贷形成闭环。日前,桐庐县气象局与桐庐农村商业银行联合创建“共富·民宿贷”产品,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推动乡村民宿产业发展。
未来,杭州金融机构将把气温、光照等气象数据纳入信贷评分,推动“工业气候贷”“农业气候贷”加快入市,创新建立气候环境权益抵质押物评估体系。同时,还将支持银行业机构探索气候投融资领域投贷联动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发行气候类债券,重点投向绿色产业和气象基础设施项目,通过部门合力助推绿色产业实现“看天吃饭”。
为进一步加快与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杭州市民政局制定了《杭州市养老服务与老龄工作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自6月28日起,在杭州机场内,针对不符合要求的充电宝,旅客可选择由送行人员带走、暂存或者快递三种方式。
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4%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025年杭州政府工作报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