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国关税对全球贸易格局的演变与中国的对策

第一财经 2025-07-30 12:35:25 听新闻

作者:李国旺    责编:张健

美国关税政策正在深刻重塑全球贸易格局,导致贸易规则碎片化、供应链区域化、技术竞争加剧,并给新兴市场带来机遇与挑战。

(本文作者李国旺为浦江金融论坛秘书长)

一、美国关税重塑全球贸易格局:四大演变趋势

进入2025年7月下旬,全球对美关税水平大致确定,如美国将对欧盟输美商品征收15%的关税;从8月1日起,美国将对20多个国家征收20%至50%不等的关税。这些关税政策正在深刻重塑全球贸易格局,其可能演变趋势如下:

一是贸易规则碎片化。美国强制通过双边协议(如与英国、日本、越南等)构建以“美国优先”为核心的贸易体系,削弱WTO多边机制,全球贸易进入后WTO时代,全球贸易规则呈现“去多边化”趋势。逐渐形成以区域合作为主的贸易网络。

二是供应链区域化。企业为规避高关税,转向“近岸外包”(如墨西哥、加拿大)或“友岸外包”(如印度、越南)。例如,苹果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印度,欧洲车企在北美设厂。中国供应链因成本优势和技术能力,仍保持竞争力。部分低端制造业加速向东南亚、拉美地区转移。

三是技术竞争与脱钩风险。美国将关税摩擦与科技限制结合,推动全球技术标准分裂成阵营化,可能导致创新体系割裂。

四是新兴市场机遇与挑战: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因承接供应链转移,制造业增长显著。但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如美国)可能带来风险。

二、中国政策应对:多维度破局美国关税与科技压力

通过多维度策略应对美国关税政策,具体包括:

一是坚决反制与法律应对。如对等加征关税,自2025年4月起,对美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覆盖范围广,精准反制美国高科技产业依赖的供应链(如加强稀土出口管制)。如进行提起法律诉讼: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起诉美国,揭露其关税政策违反国际贸易规则。

二是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优化。比如提振消费,具体政策是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消费率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提升,抵消外贸受阻影响。比如进行供给侧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向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聚焦,减少对传统出口依赖。例如,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升级等等。

三是国际合作与多边贸易网络拓展。比如加强区域合作,深化RCEP、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增速为7.2%。

四是进行制度创新与通过开放创造红利。2025年7月23日,海关总署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工增值免关税货物税收征管暂行办法》,明确实施“从海南自贸港进入内地的货物免征进口关税,只需照章缴纳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此举降低企业成本,吸引全球资源。此外,外交表态与立场明确,外交部明确反对将关税作为胁迫工具,强调合作是共赢的关键。

三、中国企业应对:从供应链调整到竞争力重塑

中国企业正通过灵活调整供应链、市场多元化和技术创新应对关税冲击带来的新变化。

一是供应链调整与本地化生产。比如加速海外设厂,利用第三国政策优势规避关税。例如,在墨西哥设厂利用USMCA原产地规则实现“零关税”入美;在东南亚(越南、马来西亚)建立本地化制造基地。比如保税仓布局,提前将货物发往美国保税仓,锁定低成本窗口。

二是贸易模式优化。比如推行FOB模式,将运输、保险及关税风险转移给买方,降低自身成本。比如对合同条款动态调整,嵌入“关税触发式价格调整”条款,明确新增关税的责任归属(如由买方承担)。

三是市场多元化与出海转移。比如分散出口市场,加快开拓东盟、中东、非洲、美洲等新兴市场。例如,多家中国轮胎上市企业季报显示:通过东南亚和北美工厂对冲关税风险,2025年海外产能占比明显提升。比如协同出海,大型企业协同供应商共同转移,降低供应链风险。

四是技术升级与竞争力强化。比如加大研发投入,在量子计算、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突破技术,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冲外贸风险。比如扩大性价比优势,中关村在线数据显示:中国轮胎价格仅为欧美主流品牌的38%-65%,同等关税下市场份额有望从不足50%提升至60%以上。

总之,无论是政策取向,还是企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在美国全球关税摩擦的背景下,建议做长期战略准备,降低贸易摩擦的风险。中国正在这些方面努力,社科院金融所报告显示:2025年4月至5月,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压降至9.1%,东盟、欧盟、中东成新增长引擎。同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中国经济整体的科技水平,实现高效率、高效用和高效益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对百年不遇大变局从容应对的真理。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