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吸引外资不乏挑战的另一面,是中国本土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不断跃升,让中国看待外资以及外资看待中国市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也让在华外资不可避免地感受到了竞争压力。
面对中国结构性调整和经济周期挑战,如何更好地生存并且持续进阶,是大量在华跨国企业重新思考并加紧应对的课题。高端化、本土化和性价比,是其中的关键词。
专为中国推“性价比”款
虽然说消费分级是全球市场都在发生的趋势,消费者一方面希望产品服务越来越好,一方面也越来越重视性价比。但在制造业大国,供应端的竞争尤为激烈,也让市场对于价格的敏感度更高。
美国知名工业和商业地面清洁设备制造商坦能集团今年将第三次参加进博会。坦能相关负责人张光辉告诉第一财经,今年将带着一款全球首发的产品参展,这是根据中国客户需求进行的升级,优势就是更高的性价比,“性能和此前差不多,售价大幅降低”。实现的路径是通过技术改造和材料更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企业也主动让出了一部分的利润空间。
德国卡赫大中华区总裁唐晓东曾向第一财经称,虽然他们在工业领域的清洁设备仍然有优势,但此前推出的洗拖一体机品类如今在中国市场已经有些落后了。因为中国家电企业看到了清洁电器的市场机遇,加大了投入,由于它们更加聚焦、迭代速度更快,销售模式也更灵活,在内卷的大潮中一下子就抢到了前面。为此,卡赫不得不针对自身的“深度清洁”优势另辟蹊径,开发差异化的产品。作为进博会的“全勤生”,他们的触角持续伸向更深的中国市场,今年更是通过与上海乐高乐园以及多座高铁站的合作,持续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产能的高度本地化和灵活调整的市场运营,是他们在中国的生存之道。
坚持走专精路线的坦能专注工业和商业清洁领域。虽然是进博会上的后来者,但也很快获益,不仅将业务扩展到了机场、高铁、地铁等更多领域,也更精准地看到了中国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出售价较此前降低50%的同性能产品,也即“性价比”款正是应对之一。同时,在上海投资建立工厂之外,他们近年来还收购了中国的本地品牌,进一步整合了本地供应链。“必须倾听客户的声音。”张光辉认为,这是在竞争加剧的中国市场生存下来的根本。
不只是制造业,服务业外资也在为中国推出本地化的“性价比”版。7月29日,由全球投资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机构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CFA协会)在全球范围内发布中文版CFA协会可持续投资基础证书,主要面向涉及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ESG战略制定、投资分析与合规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尤其适合希望拓展全球职业发展空间的企业从业者及全球供应链管理人员。这是CFA协会首次针对区域市场需求定制的非英语产品。在售价上也因“基础款”而较同类证书明显下降,其中推广价仅英文版可持续投资证书的4折,常规价约5.5折。
更适配的本地化方案和灵活反应
德国伦茨集团是全球领先的驱动和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今年将第三次参加进博会。伦茨中国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同样的产品架构,会针对市场的变化有不同的侧重点。今年的进博会他们将更聚焦“高效”。一方面伦茨在持续把德国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引入中国,以满足中高端的客户需求,另一方面,伦茨正在更多针对本土客户需求,研发推出适配的解决方案。同时自身也在持续降本增效以提高竞争力。
上述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场内物流板块的业务量在提升,纺织机械相对平稳,工业机器人的板块竞争越来越激烈,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作为细分行业的技术引领者,由于在中国的市场占比还不算大,因此增长空间仍然不小。“越来越中国化”,在保证高品质、高性能的同时,提供更贴近国内客户需求的灵活方案,提高对当地市场的反应速度,是他们在中国的韧性应对,“本土客户使用习惯和国际公司不一样,不要去抱怨客户的使用习惯,而要按照他们的习惯去做改变”。
自2019年将亚洲应用技术与研发中心迁至上海临港基地后,伦茨集团实现了从“纯进口依赖”到“本土化全链条”的能级跃升。目前,伦茨临港基地已实现伺服驱动、减速电机、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的本地化研发、本地化配套、本地化交付,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突破80%,还引入了全球领先的电子控制系统等技术,覆盖从自动化到智能制造的全过程。
同样“越来越中国化”的,还有全球难熔金属及先进材料解决方案领导者攀时。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上海生产基地是攀时集团在亚太区的核心制造与研发枢纽,自2013年9月投产以来,年营业额近10亿元人民币。
受益于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增长和创新投入,攀时(上海)高性能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销售总监程东骥对第一财经表示,总投资额1.3亿元的临港三期工厂建设正在冲刺收尾,目前看三期产能也接近饱和,已开始谋划第四期。他表示,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是全球增速最快的,也因为这样的市场机遇,他们针对本土化的研发和制造都在不断加码,并从此前主要把先进技术引入中国,转变为专为中国市场研制新品。
“我们的目标是,中国市场规模在两三年内超过美国,成为公司在全球的第一大市场。”智利壹叁文企业中国负责人章程告诉第一财经,他们借着进博会的东风打开了中国市场,目前中国销量占公司总体份额的10%左右,而美国当前的份额约为四成。为了顺应当地消费市场的变化,他们在经历B端业务下降的同时主动开拓C端场景,专为中国市场开发了开盒即食的三文鱼精品小盒包装。
和中国制造一同参与全球竞争
自两年前成为全球最大造船国以来,中国船厂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和增速持续领跑。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以载重吨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1.7%、68.3%和64.9%。与之相比,韩国市场完工量和新接订单量份额为26.5%、21.9%,日本则分别为17.6%、5.7%。其他国家合计在完工和新接订单方面的占比均不足5%,中国的全球引领地位堪称稳固。
上海瓦锡兰齐耀发动机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瓦锡兰齐耀”)由芬兰瓦锡兰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各出资50%组建,专业从事柴油机、双燃料发动机及发电机组的生产和测试,其产品主要供给制造大型货轮、豪华邮轮、科考船、汽车运输船等船舶的国内外造船企业。
上海瓦锡兰齐耀总经理马琳告诉第一财经,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推进以及与本土企业的深入合作,他们这样的外资企业获得了大量机遇,不仅在当下实现了创纪录的交付规模,“产能超饱和”,未来的增长动力也将是强劲的。面对地缘政治冲突和经济下行周期等挑战,中国完善的工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是中国制造的极大优势。未来,船舶行业的明确趋势就是低碳化和绿色化,而中国正在引领船舶工业的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船舶工业的未来在中国”。
面对贸易战等影响,上海瓦锡兰齐耀副总经理岳文对第一财经表示,和全球第二大船舶制造国韩国相比,在品质更优的情况下,中国国产的成本普遍低30%左右。本土化的服务水平以及强大供应链的支持力,让他们在与外资的深度合作中掌握了全球化的竞争优势。目前,国产双燃料发动机的技术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工厂当前双燃料发动机的订单排期已排到了2028年,正在想办法扩建产能。接下来,随着甲醇双燃料发动机试验完成,产能还将继续大幅扩大。
在打造出“最紧凑”“最轻”发动机的同时,岳文说,中国的工厂还能够让用户选择喜欢的颜色,实现个性化定制。近期工厂向韩国、加拿大交付的订单均是其在去年进博会期间获得的,这样的开放平台不单单是一个展示窗口,还帮助企业实现了全球订单的跨越。
与中国企业深度合作从而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正在成为在华外资的进阶路。艾默生中国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艾默生按照全球标准打造、基于中国场景进行适配定制的技术产品,因为用户良好的反馈也在陆续输出海外。“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承诺和实践已经实实在在转化为了公司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竞争优势。
乐斯福大中华区总裁杨宏(Jerome Vanachter)对第一财经表示,位于上海的烘焙中心将全面升级为亚太区域首个“工业化技术应用中心”,这标志着他们的专业能力从烘焙技术向更广泛的工业应用延伸。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在生产能力和研发创新上的投入,先后完成了安徽和广西两个生产基地的扩建项目,这不仅提升了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响应速度和服务能力,也带动了营收的稳步增长。未来他们还计划于2026年在内蒙古启动新的投资项目,借助中国的制造优势和标准优化,持续推动集团全球化和高端化的转型升级,向亚太等更大市场输出中国生产的优质产品。
按照“越办越好”总要求,提高办展办会质量和城市服务保障水平,确保第八届进博会圆满成功举行。
进博会对于国际品牌的影响力,不仅仅关乎业务,还是品牌“破圈”、与各地政府、产业链上下游连通的综合平台。
洗浴中心已成为年轻消费者高性价比的住宿选择,结合娱乐和养生功能,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沉寂数年后,精酿啤酒赛道再转热,有望引领啤酒新一轮高端化。
“当前我国铜产业链呈现'原料进口紧缺、冶炼内卷严重、加工生存困难'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