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氢能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目前,多地正加快建设加氢站,推广氢能汽车,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7月30日,单日最高加氢能力达到4000公斤的华南首座“4台8注”大容量加氢站——良田加氢站在广州市白云区投运,并现场同步交付百台氢能车辆。据建设方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云韬氢能”)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加氢站可满足200余辆氢能车辆高强度运营需求,将有效破解区域加氢瓶颈,助力华南氢能车辆扩容。
广州市《关于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加氢站建设。市级财政对建成并投入使用,且日加氢能力(按照压缩机每日工作12小时的加气能力计算)500公斤及以上加氢站给予建设补贴;支持加氢站运营。对于数据接入国家、省、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相关信息化平台的加氢站予以运营补贴。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广州市已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超1000辆,建成氢能产业园区约200万平方米,培育氢能企业超100家,拥有现代HTWO、鸿基创能、云韬氢能、亿华通(广州)、广晟氢能等一批代表企业。
云韬氢能有关负责人介绍,良田加氢站创新采用华南唯一的“4台8注”架构,单枪加注速度达3.6公斤/分钟,较同级别站点效率提升33.3%,显著缩短车辆等待时间。依托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布局,打通粤北、广州石化等多源氢气供应渠道,已初步构建省内跨市、市内跨区的多层次氢气保供体系,保障了氢气稳定经济供应。
7月30日,华南首座“4台8注”大容量加氢站良田加氢站投运。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除云韬氢能外,今年上半年中国石化广州石化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扩能改造项目也正式投产,年产能力达5100吨。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已建成142座加氢站,以及广州石化、燕山石化、天津石化、齐鲁石化、青岛炼化、镇海炼化等11个遍布全国的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
“我国氢能产业在燃料电池等领域已实现跃进式发展,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清华大学燃料电池与储能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韩敏芳介绍,近一两年来,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池技术在中国出现了跃进式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江苏省发改委、省工信厅近日印发的《江苏省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到2027年,氢能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建设加氢站100座以上,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过10000辆。该行动方案提出了强化氢能创新体系建设、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氢能多元应用场景、优化氢能产业发展环境等四大重点任务;河北省发布了12项氢能产业创新应用场景,供需主体包括场景业主方和技术供给方。
根据广州市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广州还将推动规模化应用,对满足国家综合评定奖励积分要求的前1万辆车辆,按照燃料电池系统额定功率补贴3000元/千瓦。中央、省级、市级奖励资金按照1∶1∶1比例安排。鼓励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企业或整车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燃料电池国产关键零部件工程化验证应用。
广州市明确,对氢能产业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项目,在省级对其新增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不超过2%比例普惠性投资奖励的基础上,市级财政给予1∶1配套扶持。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等编制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介绍,截至2024年底,各地建成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产能超12万吨/年,建成加氢站超540座,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约2.4万辆,各领域试点示范取得积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