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蚊就是上战场,不是它死就是我痒。”广州疾控公众号近日发文过程中打出这样“标语”。
近期,广东省多地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关键在于切断“人—蚊—人”传播链,因此防蚊灭蚊是关键。
近日,广东一些地区公布了蚊媒高风险区域。
7月30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本市最新蚊媒监测结果。监测显示,全市蚊媒风险等级处于中风险 。在2025年7月第4周覆盖全市120个街镇的监测中,12个街镇被评定为高风险区域,具体包括北京街道、景泰街道、光塔街道、登峰街道、大石街道、桥南街道、石楼街道、南岗街道等。
广州市蚊媒地图包括“全市总体情况”和“监测点情况”两个模块。居民可通过这个地图了解全市不同区域总体蚊媒密度水平;也可通过地图定位,精准查询其所在街镇以及周边区域蚊媒监测点的蚊媒密度情况,了解蚊媒密度变化趋势。
7月30日至31日,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市23个街镇的282个社区开展蚊媒密度监测评估工作,其中178个社区处于安全范围,占比63.1%;77个社区处于低风险区域,占比27.3%;23个社区处于中风险区域,占比8.1%,另外沙溪镇港园社区、沙溪社区、康乐社区和古镇镇古二社区4个社区被评定为高风险区域。
更早之前,7月5日,深圳市疾控中心发布了6月下半月(16日-30日)的全市伊蚊密度监测结果,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增大。在深圳全市设置的443个监测点中,不合格的有234个,占了52.82%。
回顾这次基孔肯雅热疫情,佛山市顺德区最早发现了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
现阶段,佛山全域的防控措施正在密集执行,除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外,当地的志愿者、物业、居民等各方也被动员参与到灭蚊行动中。以顺德区为例,当地增加了定点收治医疗机构和核酸检测点,同时还用无人机航拍巡检来提高识别积水容器和低洼积水点的工作效率。
7月29日,佛山市人民政府发布公告: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应急预案,结合当前佛山市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形势,决定启动佛山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
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为了加强佛山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迅速控制成蚊密度,有效切断疫情传播途径,佛山于7月31日起在全市启动为期一周的成蚊消杀重点攻坚行动。
在佛山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之后,广东省内多地先后进行响应,开始进行清积水、灭蚊虫的工作。例如广州在7月25日于越秀区杨箕社区发现基孔肯雅热病例。次日,广州开展为期一周的防蚊灭蚊工作,选取蚊媒监测密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开展灭蚊。如今,广州已完成对全市11个区177个街镇的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消杀,并排查清理了积水等蚊虫滋生地。
有在广州参与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就其所在区域而言,现阶段的一线防控工作多以消杀、清积水和入户宣传为主。
其中,消杀这一工作会聘请专业机构来操作,喷药角度等操作环节有对应的技术要求。社区街道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以辅助为主,如果遇到一时难以清理的积水,会先倒药,然后再反馈处理。草丛草堆会用挖机去清理,避免蚊子停留产卵。
当然,有些辖区区域面积比较大,对应的消杀范围也大。如果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也会存在社区街道工作人员经过培训后参与消杀工作这一情况。而入户宣传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还需要物业参与进来,一起向住户派发灭蚊片。就其接触到的住户来看,大家对灭蚊工作比较支持,会主动去了解防蚊灭蚊的知识。居民对灭蚊片的需求较大,库存消耗很快。
该相关人士还告诉记者,就所参与到的防控工作来看,主要难点来自天气条件。广州近日多雨,消杀得等雨停了再进行,或者提前计划避开有雨的时段。此外,相比小区房,自建房楼栋比较密集,可能有些清理难度较大的卫生死角。如今防控工作也会借助无人机技术,来寻找可能存在的蚊媒孳生地,工作效率会比之前更高。
除科技手段外,生物防治方法也受到各界关注。7月30日,中山大学副教授张东京带领团队在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的无法清除蚊虫的孳生地,按比例释放此前在该地采集经过实验室培育的、不吸血不侵扰人畜的华丽巨蚊幼虫,来捕食白纹伊蚊幼虫,以达到灭蚊效果。
此外,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释放了携带沃尔巴克菌的雄性白纹伊蚊。野外雌性白纹伊蚊与其交配后产下的卵无法孵化。当地还在亚洲艺术公园、中山公园投放以蚊卵和蚊子幼虫为食的鲢鱼和鲮鱼的鱼苗,从源头切断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链条。
与此同时,深圳、珠海等地也展开了“地毯式”消杀工作。据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当地组织人员在近日对中心区域进行排查,如绿化带、排水沟、垃圾桶、雨水井等容易产生积水的位置,及时清理,从源头阻断容易孳生蚊虫的环境。并持续一周开展灭蚊消杀,对中心绿化带、排水沟、雨水井等区域进行药物喷洒消杀,有效降低蚊虫密度,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据珠海市卫生健康局,从7月30日开始,珠海连续两周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室内、室外统一灭蚊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省外一些地区也发布了健康提示,如福州疾控7月29日在公众号发文称,请市民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并提醒国外流行地区以及广东佛山等高风险地区来(返)榕人员,要进行14天自我健康监测(最长潜伏期:基孔肯雅热12天、登革热14天),期间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疑似症状,请立即就医并告知旅居史。居家治疗患者应做好防蚊隔离,避免成为传染源。
有感染科专家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必须通过蚊子叮咬作为媒介,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的重点还是灭蚊,灭蚊关键在于清理积水。
医疗机构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
患者在发病后第1周内,病毒血症水平高,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风险高,但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基孔肯雅病毒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输入到我国,加上我国也有这种疾病的传播媒介——伊蚊,就会引起在本地传播。
治疗以退热、关节炎止痛、缓解皮疹瘙痒等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