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正精准滴灌新型工业化沃土。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为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坚持分类施策、有扶有控,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防止“内卷式”竞争,提出到2027年基本建成适配制造业“三化”发展的成熟金融体系,增强服务适配性。
央行表示,将联合有关部门推动《意见》落地,深化产融合作,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强化支撑力度。全国新型工业大会部署的任务涉及面广,各领域金融需求与供给差异大。近年来,金融支持强度和水平已持续提升,多地及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为新型工业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金融创新破局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脉,如何精准高效地支持新型工业化,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山东省潍坊市在这一领域此前已有积极探索。
作为国家制造业新兴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潍坊工业根基扎实,由潍柴雷沃牵引的潍临日(潍坊、临沂、日照)智能农机装备集群已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然而,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的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
对此,人民银行潍坊市分行靶向发力,指导日照银行潍坊分行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创新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于2025年建成“数权贷”线上化场景平台,实现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
这里的“脱核”并非脱离供应链,而是打破传统模式对核心企业授信的依赖,转而以“供应商自身信用+交易数据信用”为授信基础,确保融资资金定向支付,真正实现“数据换信用”。
潍坊金普瑞恩机械装备有限公司便是受益者。该公司作为雷沃核心供应商,年供货额超7000万元,却因下游账期波动面临资金压力。日照银行依据其上一年度供货数据,通过“数权贷”授信2000万元,不仅盘活全部应收账款,提高了资产周转率,更实现了原材料付款零账期,显著降低综合成本。
截至目前,该场景已累计办理融资近40笔、4700万元,服务8家小微企业,有力支撑了当地新型工业化发展。
在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更多机构通过构建综合服务生态、创新智能决策体系,为企业升级提供全方位支撑。例如,宁波银行打造国内首个设备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设备之家”,整合多方资源形成“交易+金融+服务”闭环,其线上融资服务快速出额,还配套专项额度、减息券及保险补贴;工商银行则依托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以算法模型生成的企业评估报告为决策依据,精准匹配金融产品,为企业发展注入动能。
助力新型工业化加速前行
金融创新正以多元路径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持续输送活水。近日,《意见》明确了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总体目标: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产品更加丰富,贷款、债券、股权、保险等各类金融工具在有效防范交叉性金融风险前提下联动衔接更加紧密,服务适配性有效增强。制造业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制造业企业发行债券的户数和规模持续增长,股权融资水平显著提升。
围绕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意见》提出诸多针对性举措:优化金融政策工具支持关键技术产品和攻关,多渠道为科技成果转化引入耐心资本,强化产业链重点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深化基于“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的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等。
市场专家认为,《意见》的出台,是构建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体系的重要举措。首先,注重强能力。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制造业的内部机制安排,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针对细分行业和企业成长阶段特点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
其次,建队伍。鼓励金融机构与产业部门双向培养科技产业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金融机构向产业园区派驻金融专员,招收引进具有先进制造业专业背景的人才。
另外,建机制。加强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协同联动,建立完善跨部门协同推进、政策激励约束、地方政策配套、风险协同防控等4方面机制,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和宏观信贷政策引导作用,增强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强度精度效度。
事实上,近年来,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已初见成效:金融支持制造业力度持续加大,工业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提升,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上述市场专家指出,《意见》坚持以产业需求牵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了全覆盖、差异化、专业性金融服务体系,形成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清晰路径。随着政策落地,金融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将不断深化,为制造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服务适配性有效增强。
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将带来什么改变?对我们会有哪些影响?一起来看提炼的干货!
香港计划到2032年,制造业占GDP比重提高到5%
工信部今年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在香港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如何实现新型工业化?第一财经记者选择了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通信半导体这些香港重点扶持的领域,来观察香港新型工业化如何落地,香港希望拥有一定高端制造业话语权的雄心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