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树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讲师)
截至2025年7月末,我国央行已连续9个月增持黄金,央行公布数据显示,7月末黄金储备为7396万盎司,环比增加6万盎司。这一举措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其背后释放的信号值得深入分析。
1、优化国际储备结构
央行增持黄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优化国际储备结构。截至7月末,中国持有黄金储备余额约2440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外汇储备余额的7.41%,为近三个月以来新高,环比上升0.09个百分点,但仍远低于全球15%左右的平均水平。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美元信用弱化的背景下,黄金作为非主权信用储备资产,其价格通常与美元指数呈负相关性,成为对冲美元资产贬值等风险的理想选择。因此,央行的这一举措,是优化国际储备组合的主动作为,也是对国际储备资产韧性的战略加固。
2、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黄金作为“硬通货”,能增强主权货币信用,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109个国家,提供了信用支撑。央行有序增持黄金,向国际市场传递了“人民币具有坚实价值支撑”的信号,有力推动了全球经济主体在贸易结算、投融资及外汇储备等维度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这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的稳步上升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信用基石。
3、应对国际复杂局面
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地缘政治紧张不断升级,加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压力,令市场充满不确定性。黄金因其避险属性,成为各国央行在这种环境下重点增持的资产。例如,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出现新变化,国际金价有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易涨难跌。
央行的这一举措是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增强我国金融系统稳定性。
4、全球趋势与共识
全球央行购金的趋势仍在持续,这反映出全球货币体系去美元化的趋势。世界黄金协会6月17日发布的《2025年全球央行黄金储备调查》显示,超过九成(95%)的受访央行预计,在未来12个月内,全球央行将进一步增持黄金。
这一共识印证了国际货币体系正向多极化发展,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
5、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从优化国际储备结构、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应对当前国际环境变化等角度出发,央行增持黄金仍是大方向。此外,黄金是全球广泛接受的最终支付手段,央行增持黄金能够增强主权货币的信用,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央行连续9个月增持黄金,不仅体现了其对当前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的精准判断,也为未来金融稳定和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举措释放了明确的信号,表明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始终保持着稳健的金融战略和前瞻性的储备管理策略。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公平化和稳定化的方向演进。
两法案赋予了稳定币合法席位,消除了稳定币的政策不确定性,进一步促进了稳定币的发展。而稳定币的快速发展又将为支付行业、数字资产行业乃至全球金融体系带来新的生机。
人民币稳定币推进路径仍存分歧。
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衍生品市场在监管框架、监管重点、跨境监管和衍生品交易的保证金融资等方面存在差异。
上半年金矿股大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