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猪价跌破14元创年内新低!生猪“反内卷”大幕开启

第一财经 2025-08-10 18:15:44 听新闻

作者:魏中原    责编:石尚惠

能繁母猪是远期生猪产能的核心指标

生猪价格创下年内新低的背景下,行业去产能大幕拉开。农业农村部最新调度显示,当前,我国生猪产能阶段性偏高,为防范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风险,将实施生猪产能综合调控,引导调减约100万头能繁母猪。

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8月10日,国内生猪(外三元,下同)报13.77元/公斤,环比、同比分别下跌约8.3%、33.6%。猪价跌“麻”了的同时,生猪行业“反内卷”政策加速落地,政策旨在引导行业减母猪、控二育、降体重。但目前生猪产业正处于第六轮“猪周期”,猪肉供强需弱的现实情况尚未得到有效改善,充裕的供给叠加夏季猪肉消费淡季,使得猪价低迷,上市猪企7月份的生猪销售收入普遍同比两位数下跌。

能繁母猪是远期生猪产能的核心指标,这意味着本轮控产减产保猪价,可能是一个长期任务。市场分析认为,国家实施生猪产能综合调控,正在通过政策的坚定护航与产业的积极协同,促进生猪市场逐步摆脱“大起大落”的周期困境,迈向“稳定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过去,生猪养殖的投资主线是成长和周期,未来,具备强成本和现金流能力的规模化上市猪企的利润中枢有望逐步抬高。

政策调控影响中长期猪价

能繁母猪存栏是生猪供应的“总开关”,直接决定10个月后的商品猪出栏规模,若调减能繁母猪存量,10个月后生猪出栏量将相应减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末全国存栏生猪4.24亿头,增长2.2%。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043万头,为正常保有量的103.7%,接近产能调控合理区域上限。

这意味着,下半年和明年春节后生猪出栏将明显增加,由于生猪的自然生长周期,从现在开始调减能繁母猪产能,调控效果将于10个月后落地。

在国内猪肉弱需求、强供给的背景下,年内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尤其是进入7月猪肉消费淡季以来,消费不振使得猪价进一步走低。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截至8月10日,生猪报13.77元/公斤,创下年内新低,较年初累计下跌约13.9%,且跌破全行业盈亏平衡线。

某农业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表示,距离“金九银十”尚有一段时间,猪肉消费淡季持续或令猪价持续震荡,下行压力犹在。政策积极保持长期调控方向,使得生猪行业有望朝着自律—监管加强—纠偏—稳定的方向运行,行业有望从出栏增长逻辑往价值方向回归,具备成本与资金优势的头部猪企更为受益。

“短期来看,生猪市场近期可能表现出一定的出栏压力,对价格方面也将产生一定影响。基于当前阶段情况,行业产能调控持续性或较强,保猪价可能是一个长期任务。中长期生猪价格主要受到产能变化的影响,如果产能去化幅度较大,远期价格或具备走强空间,因此要观察政策的持续性和落地效果。”上述农业分析师说。

本轮猪周期为第六轮周期,相比过往几轮周期,本轮周期至今呈现周期缩短、短期波动加剧、产能韧性偏强、旺季不旺或淡季不淡的特征。供需格局方面,由于消费缓步复苏,而猪肉供给相对充足,供强需弱的格局显著。

“本轮猪周期与过去五轮周期相比,过往的许多经验无法直接套用。本轮周期内的价格高低点波动已经不那么明显,使得猪价波动不再是影响养殖企业盈利空间的核心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成本管控能力。消费市场与过去相比也有明显变化,这涉及居民饮食习惯和整体消费能力。另外,每一轮的疫病与政策对生猪产业供给端都形成冲击,引起供需失衡,上一轮非洲猪瘟后,随着养殖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头部养殖企业扩张节奏大幅放缓,持续升级疫病防控体系成为规模化养殖户的经营重点,这也是成本管控的一部分。”上述分析师补充说。

产能调控对上市公司影响几何

产能对猪价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上市猪企的盈利能力。去年二季度开始,上市猪企集体走出业绩亏损的困境,但受猪肉供强需弱影响,高位猪价难以持续,猪价自去年三季度起震荡下跌,从约21.3元/公斤跌至13.77元/公斤,累计跌幅达35.3%。

猪价走低带跌了上市猪企的盈利能力。以牧原股份(002714.SZ)为例,2024年二季度公司扭亏为盈,实现归母净利润32.08亿元,三季度续盈96.52亿元。但两个季度后,牧原股份的业绩环比出现下滑,2024年四季度,该公司季度营收环比增速降至3.16%(前值为30.45%),归母净利润环比减少23.33%,今年一季度的营收、净利润分别环比下跌12.41%、39.85%。温氏股份(300498.SZ)、唐人神(002567.SZ)、天邦食品(002124.SZ)等上市猪企的业绩波动也呈现上述特征。

7~8月是国内猪肉消费的传统淡季,在供给本就充裕的情况下,消费力度稍有滑落,便导致猪价再度下跌。根据中国养猪网数据,国内生猪价格于7月初短暂涨至15.3元/公斤后震荡下跌,月内最低价报13.99元/公斤,月均价格同比下跌逾30%。

截至最新收盘日,上市猪企7月销售简报全部披露,受当月猪价走低与消费淡季影响,多家上市猪企出栏量下跌,有的创下年内次低水平,有的创下年内最低价,销售收入则普遍下跌。

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000876.SZ)等三大猪企7月生猪销售收入环比、同比均下降。7月,牧原股份销售商品猪635.5万头,环比下降9.5%,单月出栏量为3月以来新低,销售均价为14.3元/公斤,同比减少21.86%,实现销售收入116.39亿元,同比减少10.41%。

温氏股份销售生猪316.48万头(其中毛猪和鲜品264.58万头,仔猪51.9万头),实现收入48.77亿元,同比、环比分别下跌8.72%、0.87%。新希望销售生猪130.25万头,销量为3月份以来新低,生猪收入18.02亿元,环比变动-3.67%,同比变动-24.62%。

小市值猪企方面,神农集团(605296.SH)、金新农(002548.SZ)7月的生猪出栏量均创下今年最低,正虹科技(000702.SZ)7月生猪销量环比减少38.65%,唐人神的销量同比下跌14.91%。

上述分析师对记者表示,上市猪企7月销量与收入下滑主要系消费淡季影响,中长期来看,政策调控影响猪肉供给,稳产保价、减产提价是核心思路,政策为猪价托底的同时,可能会烫平猪周期波动,养猪业发展有望进入全新阶段。“产能调控旨在优化行业竞争格局,过去猪肉价格涨跌的同时,养殖散户容易追涨杀跌,若稳产保行执行得当,价格波动收敛,或促进中小养殖户退出市场,规模化养殖格局进一步集中,相关企业的竞争优势将被放大,优质企业的利润底部和盈利中枢或大幅提高,行业有望从高波动的周期性发展进入相对平稳的高质量发展。”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