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日前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其中提到,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且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政策到期后,可视实施效果研究延长政策期限、扩大支持范围。
截至发稿,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六大国有行均发布公告称,将积极响应并严格执行《关于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的通知》,依法合规开展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相关工作。
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表示,将于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上述通知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均表示,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多家银行还表示,没有委托官方渠道以外的任何机构、人员代为办理,请广大客户谨防各种形式的诈骗,保障财产和信息安全。
此外,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表示,后续将通过手机银行App、官方微信公众号、官网、营业网点等渠道公布办理流程等实施细则。
两项政策通过财政贴息与金融支持的深度协同,从居民消费需求和服务业供给两端同时发力。
名单外银行也可通过产品创新等方式寻求突围。
不断加大财政、金融配合,放大公共资金乘数效应;1%贴息比例意味着1元贴息资金可能带动100元贷款资金;将财政金融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两项贷款贴息政策的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中央财政将承担贴息资金的90%,以“真金白银”减轻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压力、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明确支持范围、贴息标准、钱从哪出等细节,严管资金用途防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