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冯毅,浙商资产研究院总经理)
近期,监管部门发布的个人消费贷贴息政策引发广泛关注。该政策旨在通过财政资金引导,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进而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加快向好发展。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为消费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值得注意的是,贴息政策绝非“大水漫灌”式的普惠红包,其核心在于精准定位、高效落地、严控风险、协同发力。只有在实施过程中把握关键要点,才能确保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撬动消费升级的杠杆。
政策红利释放明确受益范围,聚焦消费重点领域。此次贴息政策涵盖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消费领域,这种明确的范围界定,既考虑了居民日常小额消费的便利性,又聚焦于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的大额消费和重点领域,精准定位消费需求,有助于提高政策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还可注重向特定群体倾斜,如中低收入人群、新市民、首次创业者等。对进城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等新市民群体购置必要生活设施或提升职业技能的贷款,建议可给予适当定向支持。精准识别需求,才能让贴息资金发挥最大乘数效应。
贴息政策建议简化流程、提升用户体验,确保贴息申请便捷透明。理想模式是“借款人免申即享”或“银行代办、财政直补”:银行在发放符合条件的贷款时,直接按政策要求执行优惠利率,后续凭据向财政或指定机构申请贴息资金归垫。同时,强化科技赋能,构建全流程监测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接银行信贷系统与政府部门数据(如税务、社保数据),实现贴息资格自动核验、贷款真实用途穿透式监测、资金流向实时追踪。这不仅能提升效率,更能有效防范虚构交易、挪用资金等套利行为。
贴息政策执行中建议加强贷款资金用途监管,防止资金挪用。确保贷款资金真正用于消费领域是政策执行的关键。贷款经办机构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对贷款资金流向的监测和管理。通过与消费场景合作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时跟踪贷款资金使用情况,一旦发现资金被挪用于非消费领域,应立即采取措施收回贷款或取消贴息资格,并依法依规处理。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贷款资金用途的抽查力度,对违规操作的贷款经办机构和借款人严肃问责,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建议贴息政策强化全流程风控。贷前审查是首要防线,承贷银行必须恪守独立审贷原则,严格评估借款人真实还款能力与贷款用途合理性,绝不能因贴息而降低信贷标准。此外,建立健全风险补偿与退出机制不可或缺。可设立贴息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银行因执行政策产生且符合条件的不良贷款给予一定比例风险分担。同时明确政策退出路径,如设定政策有效期,或根据宏观经济指标变化动态调整贴息力度直至退出,避免形成长期依赖。
需多方协同。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与政策宣导:财政、央行、金监等部门应明晰分工,确保贴息资金来源稳定、拨付及时、监管到位;同时广泛深入宣传政策细节与适用边界,提升政策透明度与公众知晓度。地方财政部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确保更多居民能够享受到政策红利。金融机构要履行主体责任、提升服务能力,平衡好政策执行与商业可持续性,优化内部流程,加强一线人员培训,确保政策精准传导至终端客户。金融科技公司则可在数据验证、风控建模等方面提供有益补充。
个人消费贷贴息政策是一剂旨在激活消费的良方。然而,良方需以精当的“药引”和严谨的“煎服之法”方能奏效。牢牢把握“精准定位、高效落地、严控风险、协同发力”这四大执行要点,确保政策红利精准滴灌至真实、合理的消费需求,且始终将风险意识贯穿全程,让这股暖流真正汇入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的时代大潮。让贴息政策成为撬动消费升级的有力支点。
第一财经一财号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两项贴息政策可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助力提升消费市场尤其是服务消费的活力。
名单外银行也可通过产品创新等方式寻求突围。
明确支持范围、贴息标准、钱从哪出等细节,严管资金用途防挪用。
或拉低平均利率而非普降。
27日,上证所、深交所就调整主板风险警示股票价格涨跌幅限制比例有关事项公开征求意见,拟将主板风险警示股票价格的涨跌幅限制比例由现在的5%调整为10%,调整后与主板其他股票保持一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