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研究发现,全球员工对AI给工作带来的影响抱有复杂情绪。尽管许多员工看到了人工智能(AI)的积极可能性,但也有大量员工担心岗位被取代,并对AI未来如何影响自身岗位感到迷茫。
人力资源和薪酬管理解决方案公司ADP对全球38000名职场人进行了调研,了解他们对AI及其对工作影响的看法。
在中国,员工对AI表现出较高的接受度,但对于岗位安全的担忧仍然存在。企业若能正面回应员工在期待与焦虑之间的情绪,通过清晰沟通与技能培训赋能员工,将更有可能充分释放AI的潜力,打造出一支具备韧性、面向未来的人才队伍。
情绪复杂交织:全球17%的员工“非常同意”AI将在未来一年对其工作产生积极影响,33%表示“同意”,但整体情绪仍呈现出复杂态势。在中国受访者中,“非常同意”比例达到了22%,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超过新加坡(16%)、澳大利亚(11%)、韩国(8%)和日本(4%)等亚太市场,显示中国员工持有更为开放的态度。
希望与担忧并存:在认为AI将对其工作产生积极影响的员工中,有27%同时担心会被取代。例如,在对AI最为乐观的市场(如埃及和印度)中,也存在最高比例的“被取代担忧”。在中国的知识型员工中,36%“非常同意”AI将提升其工作表现,远高于全球(24%)及亚太地区(23%)平均水平,但同一群体中仍有19%“非常同意”担心被AI取代。
未知加剧焦虑:44%的全球受访者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不知道AI将如何影响其工作,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焦虑。在中国有11%的员工表示“非常同意”这一观点,显著低于亚太地区的其他市场如新加坡(19%)。
先行行业更乐观:技术服务、金融、保险和信息行业从业者更倾向于对AI持积极态度,但他们也更担心被取代。这些行业强调效率和竞争优势,而AI恰好能强化此类优势。在中国,这一趋势在科技、金融和制造业中尤为显著。这些行业的员工,尤其是知识型工作者,已开始使用AI工具,对AI提升生产力充满信心,但对自动化替代的焦虑也更强烈。
知识型工作者最为矛盾:程序员、学者和工程师等知识型员工,对AI持积极看法的比例最高(24% “非常同意”),但对被取代的担忧也最高(13% “非常同意”),还有14% “非常同意”自己不确定AI未来会带来什么。在中国,知识型工作者两端情绪更为强烈:36%“非常同意”AI将提升他们的工作质量,19%“非常同意”担心被取代,呈现出一种更为鲜明的“希望与担忧”共存心态。
以人为本行业更谨慎:医疗健康和社会服务等高度依赖人与人互动的行业,对AI持更高警觉。
年龄分层特征明显:年轻员工(18至26岁和27至39岁)更易同时展现出对AI的乐观与担忧,更多考虑其对职业长期发展的影响。55岁以上的资深员工则更趋于冷静,认为AI对其剩余职业生涯影响有限。在中国,40至54岁群体最为乐观(25%“非常同意”AI将在未来一年对其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但他们同时也表现出最高的被替代担忧(16%)。
地区差异突出:中东/非洲地区有最高比例的受访者坚信AI将对其工作产生积极影响(27%),日本与瑞典的比例最低(分别为4%和6%)。欧洲员工(11%)对未来一年AI产生积极影响的预期最弱(11%),相比之下,中东/非洲为27%、拉丁美洲为19%、亚太地区为16%、北美为13%。而中国的乐观度(22%)超过多数发达亚太市场,是AI应用与职场创新的重要增长市场。
压力与跳槽意愿:担心被技术取代的员工,其职场压力大的可能性是其他员工的两倍。此外,在“非常同意”AI可能取代自己的人群中,有超过30%的受访者正在积极寻找新工作,而这一比例在对AI影响不太担忧的人群中仅为16%。
(作者系ADP北亚区总经理)
《机器如何学会写作》指出,AI写作的本质是人类不断写作培育了AI,而非AI本身具备写作能力。
全国智能检测装备产业规模今年将突破3000亿元。
当日成果既彰显了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活力,更勾勒出“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的清晰图景。
AI进化速递丨上海市人工智能CVC基金发布
AGI一旦创造出来,将是无限的财富创造者,应成为全球公共资源,对所有人类开放,竞争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