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债市新规落地:增值税调整如何影响金融市场?

第一财经 2025-08-18 16:41:31 听新闻

作者:高政扬    责编:张健

新发行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及金融债利息收入自2025年8月8日起恢复对其征收增值税。

(本文作者为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

8月1日,财政部与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国债等债券利息收入增值税政策的公告》,明确自2025年8月8日起,对当日及之后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而此前已发行的同类债券,包括2025年8月8日之后续发行的部分,其利息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直至到期。

这一政策调整是我国债券市场税收制度的重要变革,核心目标是缩小不同债券品种之间的税收差异,进而优化市场定价机制。政策落地后,存量债券的免税优势会更加突出,新发债券则需承担更高的税负成本,这一变化或将对债券市场、金融机构及整个资本市场产生多方面的连锁影响。

一、政策调整的背景

2016年,我国对国债、地方债、金融债实施增值税免征政策,主要是为了推动债券市场发展,通过税收让利的方式提振投资者积极性。不过,随着我国债券市场日趋成熟,当初的政策目标已基本实现,因此现在对税收政策进行优化调整也就顺理成章。

从市场运行逻辑来看,此前国债、地方政府债和金融债的利息收入长期享受免税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利率债与信用债之间的比价关系失衡。而此次调整通过对新发利率债的利息收入征收增值税,能够有效缩小不同债种间的税收差异,推动债券市场税收制度走向统一,进而提升债券市场的定价效率,增强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定价基准的权威性。

二、对债市影响几何?

本次税收政策调整的核心特征是“新老划段”,仅针对新发政府债券及金融债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既不涉及所得税征收政策的变动,也不影响债券转让收入的税收政策。

具体到税率,8月8日以后的新债,银行、保险等自营投资可能适用6%的利息税率,公募基金、资管产品则适用3%的增值税率。

从短期来看,因为老券仍享受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的优惠,其相对新券的收益优势会明显凸显,对银行、保险等自营机构而言,持有老券可避免6%的增值税成本;对公募基金等资管产品来说,老券也能节省3%的简易税率支出。这种税收红利让老券成为稀缺资源,持有者自然更倾向于“惜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发政府债券相对存量债券的利差较低,这可能会阶段性压低收益率。

与之相对,新券的发行成本或将上升。为弥补投资者因增值税产生的收益损失,新券发行时或许需要通过提高票面利率来平衡税后收益,这无疑会推高发行成本,进而使政府债券及金融债的新老券之间出现利差。同时,短久期利率债所受影响可能较小,长久期利率债受影响则可能更大,整体来看或许会导致期限利差走阔,收益率曲线趋于陡峭。

与此同时,信用债的相对性价比也会有所提升。此前,信用债需要缴纳增值税,而国债、地方债则无须缴纳,这让信用债存在一定劣势;如今政策调整后,信用债与利率债的“税收差”缩小,其相对配置价值也显现出来。

从交易策略来看,债券市场的活跃度可能因此提升。对投资者而言,持有到期策略的吸引力会下降,新券的税收成本压缩了持有至到期的收益空间,这会迫使机构更倾向于通过交易获取资本利得。那些交易能力强、擅长捕捉价差的机构将更具优势,毕竟资本利得的税收规则未变,与票息收益的税收劣势相比,交易收益的性价比相对更高。

此外,政策可能催生对委外基金的增量需求。相对于银行自营,基金的税率较低,通过投资公募基金来配置债券,既能规避部分税收成本,又能借助基金的专业管理提升收益。尤其对于政府债到期量大、对收入有较强诉求的银行来说,这种“曲线投资”模式的吸引力更为明显。

长期来看,债券市场的定价机制将更趋完善。此前,国债等利率债因免税优势,其收益率未能完全反映“纯粹”的无风险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定价。本次政策调整后,新券的利率更能体现真实的市场供求与风险溢价,这有助于强化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基准作用。

三、对银行影响几何?

作为债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银行的税收成本难免会受到本次政策的影响,这种影响既体现在发债成本端,也会渗透到资产配置与业绩表现中。

首先,从发债成本来看,银行发行的金融债首当其冲。8月8日后新发的银行金融债,其利息收入需缴纳增值税,这意味着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票面利率作为补偿,进而可能推高银行的融资成本,这对资本补充压力较大的银行来说,影响会更为明显。

其次,在资产配置方面,银行的偏好或许会发生倾斜。利率债的吸引力下降,这会促使银行将目光更多转向信用债与同业存单,信用债原本就需缴纳增值税,政策调整后其与利率债的“税收差”缩小,相对性价比提升;而同业存单因不属于金融债范畴,继续享受增值税免税优惠,对一些主要配置机构而言,可能会恢复部分新增需求。

此外,在业绩层面,政策对银行业绩或许会产生一定影响。新增利率债、金融债的增值税支出可能会侵蚀银行营收与净利润。其中国有大行因配置利率债的规模更大,受影响可能相对更明显。不过,考虑到这部分业务在银行营收与利润中的占比较小,影响幅度或许较为有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可能通过业务结构调整来缓冲政策冲击。随着大类资产比价向信贷业务倾斜,银行可能加大贷款投放力度,用信贷收益弥补债券投资的收益缩水;利用基金税率较低的优势间接提升债券投资的税后收益,这也会成为银行应对税收成本的重要选择。

四、对股市影响几何?

债券市场的税收政策调整,或许通过改变资金的风险偏好与收益预期,对股市产生间接影响,尤其会为高股息等权益资产带来新的配置机遇。

新发国债、地方政府债等利率债的税后收益有所缩水,这会促使部分追求稳定收益的资金重新评估大类资产的性价比。此时,股市中的高股息红利股相对性价比会提升,这类股票能提供稳定的分红,适配险资等中长期资金的配置需求。

因此,险资等机构资金增配权益市场的趋势可能加速。今年以来,政策持续推动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入市,通过上调权益资产配置比例、调降风险因子、实施长周期考核等举措,为险资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次债券税收调整后,险资持有利率债的收益空间被压缩,这会进一步倒逼其提高对股市的配置比例。高股息股因其“类债券”属性,既能满足险资对收益稳定性的要求,又能通过股价波动获取额外收益,这或许会促使部分原本配置债券的资金转向权益资产,尤其是股息稳定的红利类资产。

综合来看,本次国债等债券利息收入增值税政策的调整,是金融市场税制改革的重要一步,它将对债券市场本身、银行经营、股市资金流动等多个层面产生影响。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对市场定价机制的完善与资金配置效率的提升,将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