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孙宜学为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上海市世界中国学研究会副会长)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刻重构下,高等教育正经历着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最深刻的范式变革。第四代大学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围墙之内,而是以“智能互联、跨界融合、人本重塑”为基因密码,构建起一个虚实共生、开放协同的教育生态系统。这种变革不仅颠覆了传统大学的组织形态,更在重塑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底层逻辑。目前,斯坦福大学已推出“人+人工智能”混合教学模式,麻省理工学院已建立全球首个“量子计算教育云平台”,清华大学已建成“未来大学数字孪生体”,数智化时代高等教育新范式已然形成,人类已然站在高等教育进化史的关键转折点。
智能互联:打破边界的知识重构
第四代大学的核心特征,是通过智能技术构建无边界的知识流动网络。传统大学中学科壁垒、校园围墙、社会隔阂构成的边界正在消融,中外大学可以同步共享优质课程,世界数据可以世界共享。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互联,使知识流动效率提升300%,教育资源覆盖率扩大5倍。
技术赋能下的知识网络呈现蜂窝式结构,每个学习者都是智能节点,通过5G网络、脑机接口、全息投影等技术实现多维交互。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掌握学生的认知变化,实时捕捉学生脑电波数据,动态调整知识推送策略,且可以实现跨国别、跨洲际数据传输。这种深度互联不仅打破知识孤岛,更催生出群体智能式的学习生态。
跨界融合:知识生产的量子纠缠效应
在第四代大学中,学科边界如同量子纠缠般模糊消融。浙江大学“脑机交互”团队由神经科学家、哲学家、工业设计师组成,共同研发意念控制的智能假肢。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推出“生物建筑学”项目,将基因编辑技术与建筑设计结合,培育出会发光的生态墙体材料。这类融合创新模式使科研成果转化周期缩短60%,跨学科专利占比达45%。
第四代大学的教育模式呈现超立方体特征:时间维度上,终身学习系统贯穿职业生涯;空间维度上,现实校园与元宇宙学院虚实相生;知识维度上,STEM与人文艺术深度交织。AI时代的大学,理工科学生可以更便捷完成人文社科类课程,使用和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时遵守技术伦理;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则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基础算法知识。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跨界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职业发展路径拓宽加倍。
人本重塑:教育本质的螺旋式回归
第四代大学的技术革命最终指向教育本质的回归,即人的教育。AI驱动下,可以针对性为每一位学生进行学习基因分析,绘制个人能力维度图谱,助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老师可以准确识别学生细微表情变化,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做到精准化培养,提升学习效率和知识留存率。AI技术将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以知识图谱技术构建学习导航系统,为每个学生规划最优成长路径,提高个性化辅导覆盖率和学业完成率。
AI技术助力教育评价体系更加精准,学生学习能力认证,学分转换的智能自动执行,评价维度融入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甚至可以纳入学生的实验操作、团队协作、创新实践等隐性能力。这种评价体系一旦突破国别隔阂,就可实现全世界跨本土学分认证和能力评估,提高人才国际流动率。
第四代大学已非未来想象,而是现实存在。AI技术正在重构全球高等教育版图。目前,跨境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巨大,虚拟学位项目快速增长。AI时代,学生能力培养正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教育形态正从“实体存在”转向“生态涌现”,第四代变革正在催生新型教育治理模式,这不是简单的高等教育的进化,而是一次革命性变革;不仅是技术驱动的教育升级,或许也是文明形态的跃迁前奏。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深圳人工智能产业持续蓬勃发展,现有人工智能企业2200余家,企业创新能力活跃,产业生态健全,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浙江还同步推出三大保障举措:建设“平台+产业”综合服务站,选配人工智能辅导员,搭建一批合作对接平台,助力企业运用AI技术挖掘新商机。
科思科技、东杰智能20%涨停,山河智能、能科科技等涨停,万里马、阳光诺和等涨超10%。
一批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涵盖智能驾驶、具身智能和机器人等领域,共有31个项目签约,投资额超过150亿元。
截至目前,平台已汇聚行业垂类大小模型244个,高质量数据集158个,并打造了国产化专区、具身智能、智慧电网等特色行业化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