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未经证实的期权“选秀”传闻,正试图重新点燃一个略显疲态的千亿级赛道。
当中证A500ETF市场关注度渐冷之际,“交易所将遴选两只产品纳入期权标的”的消息在业内流传。第一财经多方核实,多数机构回应称尚无确切消息。有知情人士透露,该传闻实源自部分业内人士私下讨论,监管层对此态度审慎,短期内落地概率较低。
这则传闻的发酵,恰处中证A500ETF市场一周年之际。去年10月首批产品上市时,营销大战“卷到极致”,单月最高吸金超1133亿元,一年间挂钩产品达216只、涉及83家基金公司。
但今年以来资金退潮明显,40只中证A500ETF年内净流出超1096亿元,合计规模缩水近四分之一,超四成产品规模不足10亿元。头部分化亦同步加剧,华泰柏瑞、易方达旗下产品逆势增长超36%,部分头部产品规模“贴身肉搏”,还有昔日百亿级产品规模出现“腰斩”。
市场冷却与格局生变,也让基金公司的营销策略悄然分化:有的坚守“持久战”,有的坦言“不得不卷”,还有的选择“佛系”应对,仅维持基础营销。从“全民追捧”到资金退潮,从“卷到极致”到策略分化,接下来行业格局如何演变,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从“全民追捧”到资金退潮
去年10月,首批中证A500ETF在沪深交易所正式上市,掀起了一场指数产品的“竞速赛”,相关ETF、联接基金、指数基金、指数增强基金等新产品接踵而至,彼时围绕中证A500相关指数产品的营销大战可谓是“卷到极致”,无处不在的推广宣传吸引了市场大量的目光。
短短一年时间里,该指数成为跟踪资金最快破千亿元的宽基指数,持续吸引基金公司布局。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21日,挂钩中证A500指数的一系列产品数量已经达到216只(仅计算初始基金),参与的基金公司数量已经扩大至83家。
虽然时至今日,基金新品申报端扩容仍在持续,还有4只相关产品正在募集,5只产品仍在等待监管批复,但资金对这一赛道的兴趣已有明显减退。以中证A500ETF为例,目前已上市的相关ETF产品有40只。
从资金流向看,中证A500ETF曾经历一轮爆发式增长。据第一财经统计,首批10只产品去年10月上市就吸引了456.72亿元资金净流入,次月产品数量增至17只时,单月资金净流入量超过1133亿元。
但今年以来,资金进场节奏明显放缓,流向逆转的轨迹清晰可见。1月净流入量已经降至133.57亿元,此时数量增至26只。更值得关注的是,除6月、9月外,其余月份中证A500ETF普遍呈现净流出态势。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0日,相关产品年内净流出额已经达到1096.5亿元。
资金退潮直接导致整体规模大幅收缩,目前40只中证A500ETF的规模降至1941.07亿元,较去年底24只产品合计2577.35亿元的规模,缩水近四分之一。其中,百亿级产品数量从11只减少至8只,规模不足10亿元的产品占比已超四成。
从去年成立的存量产品来看,仅有华泰柏瑞基金和易方达基金旗下产品实现规模逆势增长。华泰柏瑞中证A500ETF最新规模为238.87亿元,稳居市场首位,年内增幅达36.91%;易方达中证A500ETF以214.81亿元位列第三,年内增幅更高达41.86%。
部分头部产品同样未能幸免,出现规模下滑。排名第二的国泰中证A500ETF虽仍维持200亿元以上规模,但219.18亿元的规模较去年底已经减少了两成以上。而招商、摩根、景顺长城基金等旗下产品规模则遭遇“腰斩”,从百亿级回落至57亿至65亿元区间。
资金流向与规模格局的变化,直接映射到基金公司的营销战略分化上。第一财经从多方了解到,当前行业内对中证A500产品的态度呈现明显分歧。部分机构的竞争态度依旧十分强劲,仍将中证A500ETF视作“长期重点主推产品”,强调“这是一场持久战”,并全力维持规模领先地位。
也有机构称,因考核压力而“被动参与竞争”,避免规模落后过多。更有不少公司态度转向“佛系”,营销策略有明显调整,“对这一产品已经没有像前期那样重点倾斜资源,但仍保持基础的持续营销”。
华南某基金公司人士也回应称,尽管中证A500ETF作为重点宽基品种需长期布局,但其同质化特征突出、营销难度高,尤其散户客群培育需要更长时间,因此当前并非公司的主推方向。
期权标的传言再引关注
就在中证A500ETF市场呈现规模收缩与格局分化之际,一则行业传闻再度引发关注。
“上交所和深交所预计各选1只A500ETF纳入期权标的”的消息近期在市场上发酵。第一财经记者向业内多方进行核实,多数公募人士回应称,目前未有相关通知,也尚无确切消息。不过,也有机构人士回复称,“曾听到相关传言”。
有业内知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该消息实则来自部分业内人士的私下交流讨论,并非来自监管或交易所等权威渠道。另有公募基金人士透露,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监管层对该事项态度趋于谨慎,短期内落地的可能性较低。
尽管传闻真实性存疑,但市场资金端已出现微妙变化。有公募人士提到,类似传言此前已有流传,但始终未经证实。今年三季度尤其是9月,部分基金公司明显加大了中证A500ETF的规模冲击力度,在他看来,这一操作也引发对“冲规模备战期权标的”的联想。
不过,亦有多位公募产品部门人士对此予以否认,并称季末规模波动主要缘于公司对产品的常规布局考量,一般与公司的渠道实力、资源分配有关,但与前述传闻无直接关联。
Wind数据显示,9月仅有5家基金公司旗下的中证A500ETF获得10亿元以上的资金净流入。其中,富国、华泰柏瑞、南方基金旗下的中证A500ETF一改前两个月净流出的状态,9月分别净流入82.12亿元、59.92亿元、38.82亿元;而易方达中证A500ETF则较为均衡,三季度合计净流入59.39亿元。
若传闻后续落地,哪些产品更可能被纳入?根据上交所、深交所股票期权试点交易规则,ETF纳入期权标的需满足多项硬性条件,如基金成立时间不少于6个月、最近6个月的日均持有账户数不低于4000户、属于本所公布的融资融券标的证券以及其他条件。
仅从基金中报数据来看,符合上述基础条件的中证A500ETF有17只之多。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明确的规则要求外,规模与流动性等隐性指标同样是重要考量因素。
从当前格局看,不同交易所上市产品的竞争态势差异显著。在上交所上市的同类产品中,华泰柏瑞中证A500ETF规模优势显著,较第二名华夏基金旗下产品高出近79亿元。而在深交所方面,竞争更为激烈:国泰基金与易方达基金旗下产品规模差距不足5亿元,与第三名南方基金的产品相差也仅为20.64亿元。
流动性指标同样凸显头部产品的竞争优势。以10月21日的成交额为例,上述5只核心产品均为同类中最活跃的标的,单日成交额均超过36亿元。其中,华夏中证A500ETF最高,达到52.56亿元;国泰与华泰柏瑞基金旗下产品则在44亿元以上。
对于中证A500ETF而言,纳入期权标的为何引发如此高的关注度?“ETF期权上市通常会显著提升相关标的ETF的流动性与市场关注度,进而推动规模扩张。”华南某指数基金投研人士表示,若传闻落地,也许会进一步推动ETF规模扩容。
作为跟踪宽基指数的衍生工具,目前,沪深交易所已上市的ETF期权产品共有9只,涉及沪深300ETF、上证50ETF、中证500ETF、科创板50ETF、创业板ETF、深证100ETF等指数方向的期权产品。
前述指数基金投研人士认为,宽基ETF现货的规模增长提高了衍生品持仓量的空间上限,衍生品的发展又反过来扩大宽基ETF投资需求,增强宽基ETF资金端的稳定性,形成相互促进的正向循环。
历史数据也印证了这一效应。上交所期权数据显示,中证500ETF期权上市一年后,中证500ETF(510500)的规模增幅达48%。另有研报数据显示,历史上对应期权上市1年的时间内,上证50ETF与两只沪深300ETF日均成交额分别同比提升184%和66%,日均规模分别同比提升53.9%和13.9%。